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适度的货币宽松”政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放水”。

年初《报告》也已经明确地将财政赤字率扩大到 4%,在此之前,中国官方公开的数据从未突破过4%,预计将有16 万亿的财政赤字投入。有一点需要说明,官方数据与 IMF 数据统计范围不同,中国仅公开一般公共预算赤字,而 IMF 则纳入政府性基金、社保收支及地方隐性债务等;如果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口径,2023 年中国全口径财政赤字率(包含地方隐性债务等)已经高达 8.8%。

国际上通常将3% 的财政赤字率设为安全线。这一标准源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是欧盟国家加入欧元区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就是说,中国放水的力度,从官方公开的数据看,已经跨越了安全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或许是滞后效应,或许是力度不够,二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都不达预期;这就存在着矛盾与隐忧。

从理论层面来看,货币量的投入并非拉动经济的唯一杠杆。

实际上,中国市场并不缺货币,负债率也已经不低,关键要避免陷入流动性陷阱,特别是作为市场主力的民营,不是银行没有钱,是企业不愿意贷,不敢贷。

很多民营现在要做的不是扩表,而是怎么活下来。民营在一些商业性领域缺少项目准入权,要项目没项目,国家投资的项目基本没民营什么事,民营没有准入权,而一些国企拿下项目又不作为,扣除利润后再转包给民企。但是,国企的负债率已经很高,付款信用欠佳,民企跟在屁股后面,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有项目也不敢做;资金不足向银行贷款,利率又要比国企高出 2 - 3 个百分点,这使得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大幅增加,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利润已经到了边际,如果财务成本过高,大概最好的选择就是彻底降低核心成本要素,裁员降薪,比得是看谁先倒下,拼得是“剩”者为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中国特定的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在竞争性领域中,存在着非中性原则,这是市场资源错配,形成流动性陷阱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政策上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民营经济的活力。虽然《民营经济促进法》已出台,但负面清单的细则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如果缺少一个市场经济起码的平等竞争、公平竞争、充分竞争的营商环境,甚至地方自己就是长期拖欠款的始作俑者,整个市场信用链被打断了,就一定会出现流动性陷阱,整体经济就会陷入一种矛盾,市场本不缺钱,但资源配置不是市场需求主导,而是闲不住的手以意识形态为锚定,引起了资源错配,投资效率递弱,大量的投放不产生应有的效率,且形成了流动性陷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放水就成了在银行长债化短债的循环,每一笔巨大的投放都意味着债务的快速叠加,从而陷入了自纠缠:既要放水,又要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还要壮大国企,还要民营做创新的试错机制,更要做耐心资本。

问题是,决定市场趋势的却是亚当.斯密的无形之手,也就是民粹主义者常说的西方那一套.

可以说,投资效率偏低且呈下滑趋势,背后则是市场与行政两种力量的博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