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百香果/素材,伊河生活/整理,为阅读顺畅故事情节有虚构】

1983年的一天,我正在基地医院给战友针灸,年轻的女军医蒋文丽陪着她母亲过来找我扎针,听完她们诉说病情后,我热情地为她母亲扎上了针,迅速缓解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痛,没想到竟与她们结缘。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说到我干针灸这一行,还得从我当兵时说起。

我是1957年4月出生的,老家在白云山北麓的一个村庄。

转眼到了18岁,那是1975年的冬天,部队来征兵,我终于顺利通过征兵的各种检查、审查,到了大山里的一个步兵团当兵。

或许是因为我入伍前上过一年的高中,新兵快要下连时,我们经历了一次文化课考试,第二天我和6名新兵提前离开新兵连,被后勤处送到军里的卫生员训练队学习,后来还到一个驻军医院实习过十多天。

等我们回到连队,已是76年的秋季。

当卫生员虽然不参加早操,也不用站岗,但要做事情也很多,连队的卫生宣传、卫生防疫,饮食卫生包括干部战士的个人卫生,我啥都得管,还时常跟着连长、指导员一起去检查卫生。

一天早上,我刚起床,二班长突然来找我,说他们班战士汪小亮早上起床,发现嘴歪眼斜,还流着口水……我看到后感觉可能是中风。我们学过外伤包扎,宿舍放着好几个急救包,但我眼看着中风的战友很痛苦,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一排长对我说,这种病中医针灸扎一下就可能解决问题。排长也只是随口一说,但当时在场正束手无策的我,却觉得他的话像一阵阵雷声在耳边炸响,觉得很刺耳。

后来,我和二班副班长一起,把汪小亮送到了团卫生队,但卫生队的军医对这种病同样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直接送到驻军医院……

这件事情过后,我一直在琢磨,我是卫生员,光会外伤包扎可不行,和平时期很少能遇到战友受外伤的情况,更多的是日常小病,排长说中医能治许多病,我何尝不学学中医呢。

那几天我就像着了魔一样,想着中医的事情,连队一位当兵八年的老兵看我整天琢磨中医的事情,就告诉我说,在部队驻地不远处有一个退休的老中医,七十来岁,针灸的手艺相当有名,每天来找他看病的群众在门口排着长队……

我骑着自行车一路找过去,还真找到了这位姓郑的老中医家里,我到后看到,他家门口还坐着几位老人在等着看病……

老中医看到我是个军人,以为我是来看病的,我趁机说想跟着他学习中医,学好了回到连队给战友们治病,老中医一听,当时就说愿意收我为徒弟。

回到连队后,我向连长首长报告,想跟着姓郑的老中医家学习针灸,学好后给大家看病,每天上午去学半天,费用我自己负责,没想到连队首长都觉得这事是好事,报经上级批准后,我就开始了“走读式”学中医。

之后的日子里,我每天早上一吃好早饭,就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去老中医家学习。说是学习,实际上就是啥都干,打水、扫地,接送病人,有时陪着他到附近的山上挖药材,给他当助手。

由于我勤快,眼里有活,时间一长深得老中医信任,老中医手把手教我中医知识,教授针灸技巧。

不仅如此,老中医还经常教导我,中医是中华医学的宝贝,医道精深,但这里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精深的还是医者仁心,要善良做人,真诚做事,对待病人像亲人,体谅患者的痛苦,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整整两年时间,我跟着老中医学针灸、按摩,后来我虽然不经常去了,但遇到疑难杂症还常跑去向老师请教。

自从我学会了针灸,连队干部战士遇到的头痛脑热、感冒之类的小病,除了少数坚持要吃药的以外,我经常给战友针灸治病,这一来二去,减少了药品的支出,还受到团卫生队的表扬。

没想到的是,我会针灸这件事很快在全营、全团传开了,其他营里的战士包括团机关的干部、战士和家属们,时不时地来找我扎针……

令我意外的是,来找我扎针的人多了,给连队的管理上带来了不少困扰。

然而正在我感到不知所措时,后勤处一纸调令,我被调到了团卫生队,还专门在卫生队的一楼给我留出三间大屋子,还给我配齐了针灸的器材……

1979年3月,我被直接提干为23级医生,由于我喜欢针灸,我们团卫生队成了军里面唯一有针灸医生的卫生队。后来,我数次到中医学校进修,苦练中医诊疗技术。

成了军医后,我始终没忘记老中医的教诲,尽己所能减轻病人痛苦,有时半夜病人找来,我都热情给他们诊治……我还经常到家属区,给不能动的老人针灸治病。

然而,就在1982年,我们团突然宣布撤销了编制,干部战士大部分转业,但由于我刚提干不久,上级把我们这些新提干时间不长的干部,统一调配到其他部队。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被调到了家乡附近的一个基地医院工作,基地老首长比较多,老年病比较突出。

基地医院比我原来所在团卫生队大多了,有80张床位,有二十多位医生,而我到基地医院不久,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就建起了中医康复理疗室,还给我配备了2名护士、1名卫生员。

我到基地医院后,还曾专门请郑老中医和师母一家到医院来指导我的医术……

1983年的一天,医院同事蒋文丽陪着她母亲来到理疗室。她母亲肩膀痛得厉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连穿衣这样的日常动作都受影响。

我给蒋医生母亲扎了一个疗程的针后,病症轻多了,蒋文丽和她母亲都很感激我。

一天快下班时,平时和我玩得比较好的同事赵杰高医生笑嘻嘻地来到康复室,神秘地说,高医生,准备请客吧!

我不解地说,无缘无故地请什么客,整天就知道敲我的竹杠!

没想到,赵医生却说,他受蒋文丽母亲的委托,来给我和蒋文丽说媒。

啊,一个单位的同事,说什么媒?况且,蒋文丽那么漂亮,人家会看得上我?

可是,赵医生后面说的话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原来,蒋文丽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病逝了,是她母亲一个人把她带大,为了不让蒋文丽遭受不必要的麻烦,她母亲再没改嫁。蒋文丽到基地医院后,就把母亲也接到了身边。

蒋文丽这么漂亮,到医院后许多干部追求,但蒋文丽都不同意,原因还在她母亲。也有人给蒋文丽介绍过对象,可她带着母亲一起去,结果几次见面都没了下文。

赵医生说,你给她母亲针灸,治好了肩周炎,这是真本事。还说这前后半个月里,你们天天见面,人家悄悄把你的底了摸清了,说你这人心底善良,心细,待人热情,靠得住,于是,才委托我来牵媒拉线……

没想到平时看着很清高的蒋医生,有着这样的家庭背景。我们年龄相仿,又是同行,平时根本没往这方面想。

后来,我和蒋医生走到了一起,假期里我还带着她们母女一起回到我的老家呢。

2007年,50岁的我技术6级自主择业,第二年,妻子蒋文丽专业技术7级退休。

回到地方后,我先是在一家私人体检中心上半天班,工资700元,三月后我跳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了一家军工企业医院,工资1800元,后来工资多次上调,如今已经过了一万。

我们在市里买了房子,还把双方的老人都接过来一起住,下了班,我经常下厨给一家人做饭。事实上这时的我也成了年轻的老人。

年轻时的勤奋和好学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今天的幸福!

【素材来源于提供者,文章根据真实事件和人物采写,图片源自网络,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