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连接着历史和现实的非凡跨越。罗店古镇位于上海宝山西北,自元代形成集镇以来,便依托发达的水系兴盛起来。古桥横跨于罗店古镇市河之上,历经六百余年沧桑,述说着往昔岁月。

上海大学建筑系师生团队一行29人,于近期多次实地调研宝山古桥,与镇政府工作人员、本地居民代表开展座谈会,听老人讲述古桥历史和当地民俗文化故事。

漫步于桥梁间,在通途上,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座座质朴的石桥,连接南北东西,还有百姓生活的温暖情愫在这方寸石桥间的传递;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岁月沉淀下的坚实厚重,还有沪派江南——宝山水乡新发展的脉搏跳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宝山罗店镇的古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光绪年间宝山罗店古镇图中的古桥 资料来源:《罗店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山古桥调研实景照片 资料来源:调研人员自摄

六百年的大通桥

位于上海宝山罗店镇亭前街与南弄街交会处的大通桥,俗称“大石桥”。据清光绪《罗店镇志》记载,大通桥横跨练祁河,始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雍正八年重建。后历经清道光年间及2005年重修,现仍保留着单孔石拱桥的原始结构。桥身由青石垒砌而成,桥长15.79米,宽4.52米,高4.5米,主跨净空3.9米,跨度7.86米,单孔石拱状如长虹。

大通桥拱洞两侧刻联“前程路途通万里,津梁岁月亘千秋”,字迹历经沧桑仍苍劲如初;望柱上铭刻“道光二十八年正月,里人重修”字样,与桥心石上隐约可辨的卷草纹样相映成趣。清代诗人张迴曾留下《秋日大石桥送别诗》,为这座古桥增添了人文内涵。

桥体未采用钢筋加固,仅凭传统工艺的青石垒砌,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轰炸中幸存下来,成为罗店古镇历史变迁的实物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山罗店大通桥 资料来源:调研人员自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山罗店大通桥上刻字 资料来源:调研人员自摄

桥北边有座凉亭,如今石柱基座爬满藤蔓,与潘氏门墙的古朴砖雕、河边白墙黑瓦的老房子,共同构成一幅秀美的江南水乡图景。

金罗店的由来

与热闹非凡的龙舟活动

明代初期,罗店因棉花贸易兴盛,徽商聚集,依托水路发展成为商贸重镇。

清代初期,是罗店又一轮经济发展时期,除米行、花行外,典当、银楼、锡箔庄也应运而生。据《古镇钩沉:金罗店历史资料汇编》记载:

“清末‘三湾九街十八弄’(罗店)有居民5万以上,三里长街有商铺600-700家,有典当、花行、米行、布庄、酱园、锡箔庄等业,每日三市,市面繁荣,四乡来客,车船不断。”

罗店在康熙雍正年间已超过南翔,成为嘉定县七镇五市中的首镇。因此,民间流传着“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的谚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通桥场景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山罗店古镇与大通桥 资料来源:调研人员自摄

罗店龙舟,闻名沪郊。据《罗店镇志》中记载,当地原有五六艘装饰华丽的龙舟,堪称全县之冠。当时大通桥畔船桅林立,每逢端午,龙舟列队从桥下穿过,船头竖立两丈高的铁杆,十三四岁孩童装扮成神话人物悬于杆顶,称为“台角”;后方快船载着表演武术的拳师,锣鼓声与喝彩声震彻河道。

大通桥的拱洞高度和跨度,正是为当年龙舟穿行设计的。大通桥石阶被踏出的月牙形凹痕,亦见证着罗店热闹的龙舟活动。到清朝末年,桥上观赛者拥挤不堪,孩童常冒险攀坐桥栏。民国十年(1921年)的《宝山县续志·卷五·礼俗篇》中对这一壮观的景象记载有:“五月五日以龙舟竞渡,有戏舞军器,或赛拳者,尾龙舟后,各劳以酒,罗店、大场,此风最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山县续志·卷五·礼俗篇》中对罗店划龙船习俗记载 资料来源:《宝山县续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50年代罗店龙船节 资料来源:图溯上海

2007年,罗店划龙船习俗被列入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翌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每逢端午佳节,罗店划龙船活动已成为罗店美兰湖上的一道绚丽风景。罗店镇将民间文化作为振兴引擎,融入罗店镇发展全过程,形成以龙船为核心的“春有花神秋有画,夏有龙船冬有灯”文化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店龙船文化节 资料来源:上海本地宝

结语

当美兰湖的新龙船划开碧波,大通桥默默凝望远方——那些曾穿过桥洞的龙船,始终活在罗店人的记忆里。

若有闲暇,不妨坐船沿市河游览:看桥身刻字与龙舟彩绘相映成趣,听历史故事与节日喧闹交织成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号线工程一二八纪念路站施工有新进展→

“大吴淞”招商引资按下“快进键”,宝地启园招商展示中心启用

芒种时节农事忙,罗泾千亩良田开启无人农场插秧模式

通讯员:姚存卓

编辑:秦天宇

资料:规划宝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