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客运站,这个曾经承载了无数人远行梦想和回家渴望的地方,正在悄无声息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曾几何时,汽车站是城市最繁忙的地标之一,人来人往,喧嚣热闹。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汽车客运站正在落下帷幕,为城市发展让路,为时代变迁作证。

这些"消失"的汽车客运站,究竟去了哪里?它们的消失又意味着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运站的衰落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汽车客运站关停消息不断传出。福州汽车南站、湖北仙桃市汽车客运总站、广东湛江市联运公司东堤客运站、武汉傅家坡汽车客运站等,这些曾经人头攒动的交通枢纽,如今多已落下帷幕。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客运量的持续下滑。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3年间,全国公路营业性客运量从355.7亿人次降至110.12亿人次,缩减近70%。与此同时,全国二级以上汽车客运站约2800余个,但其中仅有约20%能通过"以商养站"等方式勉强维持盈亏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客运站的衰落也许是交通系统演化的必然结果。交通系统遵循着"从分散到集中,再到高效分散"的发展规律。

在早期交通不发达时期,出行方式分散且低效;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客运站作为集中式交通节点出现,提高了运输效率;而当技术进步使得多元化、个性化、高效率的出行方式成为可能时,集中式的客运模式便逐渐被淘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塑出行格局的决定性力量

高铁网络的迅速扩张正在根本上改变中国的交通格局。截至2024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6.2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从2012年的0.9万公里增长至4.8万公里,覆盖了90%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

为何选择高铁?那是因为高铁相比长途大巴具有压倒性优势。首先是速度优势,高铁350公里/小时的运行速度远超大巴60公里/小时的平均速度;其次是舒适度差异,高铁宽敞的座位、稳定的车厢环境与大巴拥挤颠簸的体验形成鲜明对比;再者是准点率的提升,高铁不受路况、天气影响的程度远低于公路运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都至宜宾路线的对比特别能说明问题:高铁仅需1.5小时,而大巴需要3.5小时。即使大巴票价从106元降至60元,比高铁二等座便宜50元,乘客仍然更倾向于选择高铁。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均收入提高,人们对时间价值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愿意为节省时间支付更高的成本。

私家车的普及构成了对客运站的第二重冲击。根据公安部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3.53亿辆,其中私家车保有量3.09亿辆,平均每5人就拥有一辆车。私家车出行具有门到门、高度个性化、时间自由等优势,这些都是传统客运无法比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约车和顺风车等新兴出行方式的崛起,则代表了"共享经济"理念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这些模式结合了私家车的灵活性和公共交通的资源共享优势,在效率和体验上都超越了传统客运。从资源配置角度看,这些新模式通过数字平台实现了供需的精准匹配,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社会总体出行成本。

客运站功能的转型与重组

面对存在危机,汽车客运站并非坐以待毙,而是开始了积极的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这一过程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是城市功能区调整的必然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交通运输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汽车客运站转型发展的通知》提出了多种转型路径:向综合客运枢纽转变、拓展站场服务功能、跨行业跨领域开展商贸服务等。这些政策导向反映了"土地混合使用"规划理念的应用,即通过多元化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实践中,各地客运站的转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南昌昌南客运站变身为婚宴酒店;杭州九堡客运中心站部分候车厅改为篮球培训场;上海长途客运南站的候车室铺上了羽毛球地板;南京中央门长途汽车站转型为国际美博城;郑州客运站将候车厅改造成物流仓库,实现"白天运快递,晚上停大巴"的双重利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的来说,这些转型反映了城市空间功能的动态调整。随着城市扩张,原本位于城郊的客运站往往被城市建成区包围,土地价值大幅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客运功能已无法支撑日益增长的土地成本,功能转型成为必然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客运站的转型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构,也是社会空间的再造。曾经作为城乡流动"通道"的客运站,如今转变为城市消费、休闲、商务的"场所",这一转变映射了中国城乡关系的深刻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运企业求生的新路径

除了空间转型,汽车客运企业也在探索服务模式的创新。传统的"线路+班次"模式正在向"定制化+个性化"服务转变。2022年,交通运输部印发《班车客运定制服务操作指南》,明确支持客运企业开展定制服务,这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政策依据。

从服务科学角度看,这一转变反映了从"产品导向"到"用户导向"的服务理念升级。杭州长运推出的"医疗专线",专门接送周边县市居民往返省级大医院;北京试点的"通勤定制快巴",实现环京1小时通勤;江西长运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开通的城际定制线路,日均售票量大幅增长。这些创新实践都是基于特定人群的出行需求进行精准服务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服务创新的本质是对客运资源的重新组织和优化配置。通过数据分析识别客流规律,针对性设计线路和班次,提高车辆利用率和运营效率。从系统优化理论看,这种"需求响应式"的服务模式比传统的固定线路模式更为高效。

被遗忘的角落与出行公平

在客运站转型和出行方式变革的同时,也应关注这一过程中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对某些特定群体和地区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社会公平角度看,汽车客运的衰落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特定人群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在四川凉山州普雄镇等欠发达地区,黄色面包车仍是当地村民就医、赶集的主要交通工具。对于农村学生、留守老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汽车客运往往是唯一可负担的交通选择。

发达地区交通选择日益丰富,而欠发达地区却面临交通服务减少的风险。从公共政策角度看,如何在市场化运作和基本公共服务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各地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辽宁、内蒙古、山西等地政府积极筹措资金,进行公交运营改革,努力恢复原有线路运营。这些举措体现了"交通权"理念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即认为便捷出行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有责任确保这一权利不因市场因素受到严重损害。

从更宏观视角看,汽车客运站的变迁也映射了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型过程。在传统社会中,客运站是城乡流动的重要节点,承载了大量的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功能。而随着城镇化率提高和人口流动模式变化,这一功能正在被重新定义和分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运业的重新定位

汽车客运站的消失并不意味着汽车客运业的终结,而是预示着这一行业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从产业演化理论看,汽车客运业正经历从"大众运输"向"专业服务"的转型过程。

未来,汽车客运可能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的发展特征。专业化的定制服务将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针对通勤、医疗、旅游、教育等特定场景提供精准服务;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深度融合将形成更加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特别是在高铁和航空网络的末端延伸方面,汽车客运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能源和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为客运车辆带来革命性变化。电动大巴的普及将降低运营成本和环境影响;氢燃料电池技术有望解决长途运输中的续航问题;自动驾驶技术将提高安全性和舒适度,同时降低人力成本。

在欠发达地区和特殊场景中,汽车客运的基础保障作用将继续存在。政府与市场的合理分工,公共财政的适度支持,将确保基本出行需求得到满足。"交通普惠"理念或将成为未来客运政策的重要指导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