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的汽车产业力量以“长三角”之名集体按下出海加速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迎来历史性时刻。2025年6月,长三角“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会联合三省一市汽车行业协会共同签署《成立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出海基地》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单兵突进转向集团军作战,一场以“中国智造”为旗帜的全球产业突围战已然打响。

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方案”:出海逻辑的范式升级
过去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海故事始于“性价比”三字。凭借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和规模化成本优势,中国车企在东南亚、拉美市场攻城略地。但当欧盟启动反补贴调查、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单纯的价格竞争已触及天花板。此次长三角出海基地的成立,恰逢其时地揭示了产业升级的核心逻辑:从产品输出转向标准输出,从贸易出海转向生态出海。
长三角的底气源于其无可比拟的产业纵深。这里集聚了全国40%的新能源汽车产能、50%的零部件配套企业,更拥有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上汽智己、吉利极氪等标杆性项目。当四地协会携手,实质是构建了一个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售后服务的全链条出海平台。正如协议中提出的“五个一”工程——共建一个海外服务网络、共享一套认证标准、统一一批知识产权、打造一支专业团队、形成一套金融解决方案,这种体系化作战能力正是突破国际市场壁垒的关键。
二、长三角模式:破解出海痛点的“中国药方”
中国车企在海外遭遇的困境,本质是“单打独斗”的必然结果。某新势力品牌曾因售后网络缺失导致用户口碑崩塌,某传统车企因认证标准不统一被迫重复检测……这些痛点在长三角出海基地的框架下正在被系统性破解。

第一重突破在标准互认。长三角将整合C-NCAP、Euro NCAP等国内外安全标准,建立“一次认证、多国通行”的机制。这意味着未来长三角车企的产品只需通过本地测试,即可自动获得欧盟、东盟等市场的准入资格,时间成本将降低60%以上。
第二重突破在生态共建。基地计划三年内建设50个海外前置仓、20个区域服务中心,并引入平安、人保等金融机构开发专属出海险种。这种“基础设施先行”的策略,将彻底改变过去车企各自为战导致的资源浪费。
第三重突破在数据赋能。依托上海汽检、中汽研等机构的数据中台,基地将建立海外市场需求大数据库,通过AI算法实时分析各国政策变化、消费偏好,为车企提供“出海导航”。
三、全球博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新战国时代”
当中国车企集体驶向深海,国际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特斯拉正在德国柏林建设超级工厂,大众汽车计划到2030年在中国市场以外的销量占比提升至50%。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长三角出海基地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
在技术维度,基地将整合长三角80余家国家级技术中心,针对右舵车市场、寒带地区等特殊需求开发定制化技术方案。比如针对北欧极寒天气研发的“-30℃电池恒温系统”,已进入实车测试阶段。
在品牌维度,基地正在筹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品牌联盟”,通过联合参展、共享体验中心等方式,改变过去中国品牌“各自为战”的散乱形象。2025年慕尼黑车展上,观众将首次看到中国品牌以“集团军”姿态亮相。
在资本维度,基地已与丝路基金、亚投行等机构达成合作,计划设立50亿元规模的出海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关键零部件企业的海外建厂项目。这种“产业+金融”的组合拳,将极大降低企业的海外投资风险。

四、未来展望:从“产品出海”到“价值链出海”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出海基地的成立,不仅是一个产业事件,更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标志性缩影。当德国《经理人杂志》惊叹“中国正在重新定义汽车工业”,当丰田章男公开承认“在电动化领域落后于中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车企的胜利,更是整个中国产业体系的胜利。
未来的竞争,将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长三角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区域协同实现“研发全球化、生产本土化、服务在地化”,才能真正构建起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当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轮毂印刻在五大洲的公路上,那不仅是钢铁与橡胶的印记,更是一个东方大国迈向产业强国的时代注脚。
结语: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15世纪,郑和船队带着瓷器与丝绸开启大航海时代;今天,长三角的新能源汽车正载着“中国智造”的梦想驶向全球。这场新时代的产业远征,注定将改写全球汽车工业的格局,而长三角,已然成为这艘巨轮的领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