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上海市静安区大宁国际学校部分师生走进上海二中院,参加“‘红领巾’走进法治微电影”宣传教育活动。当飘扬的红领巾第一次走进既庄严又新潮的法院,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体验?
镜头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
“同学们,法治微电影中‘法’的古体字,你们知道是怎么写的吗?”活动伊始,在上海二中院一楼大厅中央镌刻的“灋”字前面,曾获全国法院少年审判工作成绩突出个人的少年家事庭副庭长熊燕正在给同学们介绍它的含义。“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廌去。”同学们踮着脚尖,目光随着法官的指尖在笔画间游走。一个古字“灋”,宛如一幅古老而神秘的画卷徐徐展开,带领同学们以中华法律文化为起点,一步步走进法治的世界。


镜头二:科技光芒与木质温度
随后,熊燕带领同学们先后观摩了两种风格迥异的特色法庭。在现代化的刑事法庭里,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快速精准识别并记录诉讼参与人的发言,电子证据展示屏清晰呈现关联证据,展现了现代科技与法治的完美融合。


而少年审判圆桌法庭里,环形的原木桌椅取代了庄严肃穆的审判席,中间放置的绿色植被营造出柔和温馨的氛围,这些细节无不体现了审判机关对涉未成年人案件所采取的的差异化工作方式。从硬核科技到柔性关怀,同学们在科技与人文交织的法治空间里触摸司法的温度。

镜头三:法律威严与司法温情
上海二中院的系列法治微电影连续五年获得最高法院“金法槌奖”微电影类一等奖。来到微电影陈列室,少年家事庭庭长季磊给同学们介绍了五部法治微电影背后的故事。这些微电影的主题有的聚焦法官救助困境少年,有的聚焦关爱独居老人,有的聚焦惩治网络暴力……其中,同学们认真观看了《爸爸的来信》,透过影片中同龄人的视角,置身于一个因交通事故丧父的小男孩的童年,体验了法官以“父亲”身份持续多年书信鼓励,用善意的隐瞒和法治温情填补小男孩成长中亲情缺失的故事。

在跳动的光影里,法治不是抽象的条文,也不是冰冷的判决,而是长街短巷里真实生长过的人间冷暖。通过法治微电影,同学们看到了立体的法官形象,法袍之上,法官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法袍之下,跳动的是一颗对人间沧桑的悲悯之心。

镜头四:童心童语与法言法语
在熊燕和全国模范法官、立案庭副庭长王国侠的带领下,同学们参与到模拟法庭活动中。他们纷纷披上不同的职业角色外衣,化身为小法官、小检察官、小律师、小法警,认真模拟着法庭中的一个个角色。

在模拟法庭里,同学们“各司其职”,完整体验了庭审的全过程。当小法官们穿着小法袍,敲响法槌,原本活泼的眼神瞬间变得庄重。清脆的法槌声在法庭回荡,稚嫩的嗓音说出一句句法言法语,现代法治的种子也在同学们心中悄悄萌芽。




感受法院文化
学习法治知识
祝愿孩子们节日快乐
在司法的守护下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 冯茗铭
文字 | 杨青青
摄影 | 夏佳超 朱奕辉
版面编辑 | 周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