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陕西省西安中学国际部2024届学生张某苒多次以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一事引发热议,而这些论文的作者中还有她身为陕西理工大学教授的父亲张某莺,这自然地引发了网友对于张某莺是否利用职务之便,为女儿获取SCI论文的质疑。这一事件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大众对学术公平和学术伦理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思考。
SCI论文在学术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对于很多科研人员来说,能发表SCI论文是对其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高度认可。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在高中阶段就多次发表SCI论文,的确是极为罕见的现象。在正常情况下,高中生还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知识储备和科研经验相对有限,要独立完成SCI论文级别的研究和撰写,难度可想而知。
从另一个角度看,张某苒的父亲张某莺作为大学教授,在学术领域拥有丰富的资源、深厚的知识积累和广泛的人脉。在学术传承中,父亲指导子女进行学术研究,帮助子女在学术道路上成长,也并非没有先例。许多学术世家的后代,在长辈的熏陶和教导下,确实能较早地展现出对学术的浓厚兴趣和天赋,在学术之路上提前起步。但这一次,由于张某苒和张某莺的特殊身份关系,加之高中生发表SCI论文的情况太过少见,才使得公众对此事的关注度极高,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面对质疑,各方也做出了回应。陕西省西安中学国际部的工作人员表示,张某苒父母都是教授,她可能是和他人合作完成论文,家长也给予了指导,并且强调张某苒成绩优秀,雅思成绩高达8.5,高中毕业之后就出国留学了。陕西理工大学方面,张教授的同事杨老师称,学校此前已调查此事,没有任何问题,孩子和老师都很努力,他们还在收集质疑言论,之后会向相关部门反映。
虽然相关方已有所回应,但此事仍有诸多值得探讨之处。在学术研究中,保持绝对的公平、公正、透明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学术声誉,更关乎整个学术界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明确学术传承与权力寻租之间的界限。如果家长只是在合理范围内,凭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对孩子进行学术指导,激发孩子的学术兴趣和潜能,这无疑是值得鼓励的。可一旦越过了界限,利用职务之便为子女谋取不正当的学术利益,那就违背了学术道德和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