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京东路的中央商场,让老上海人直叹气。这儿曾是热闹的平民购物天堂,如今却冷冷清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央商场历史可不短,1945年就已存在。

抗战后堆满美军剩余物资,零件、链条啥都有。

关键是价格比别处便宜,吸引了无数人来淘货。上世纪70年代末最热闹,四喇叭收录机抢疯了。有人为抢购打地铺排队,队伍从南京路排到外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场里修理摊和小百货最火,修家电便宜又快捷。老师傅戴老花镜拧几下,半小时就能修好物件。

还有各种稀罕物件,外地游客专门来这儿采购。逛累了有便宜美食,油豆腐粉丝汤几毛钱一碗。老顾客记得,周末一天能有上万人涌进商场。

每个摊位都挤得水泄不通,跟过年赶大集似的。1973到2005年,因南京东路改造商场关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重新开业,模样大变让人认不出来。

以前密密麻麻小摊位没了,换成国际大牌入驻。

一件衣服几千块,一双鞋抵普通人月工资。商场从“老百姓的商场”,变成了“富人打卡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气也跟着一落千丈,为啥现在没人愿意来?首先是定位出问题,以前5块能买灯泡修家电。

现在一瓶水卖15块,普通老百姓哪敢往里进?有大爷吐槽:“以前来这儿是过日子,现在像看洋玩意儿。

”商场还把特色搞没了,修理摊、小五金店全清走。以前外地人来必淘零件,现在和其他商场没啥两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上年轻人习惯网购,2024年上海网购占消费35%。商场仅有的优势也没了,人气咋能不往下掉?以前小摊位营业到晚上10点多,现在早早就关门。

小食街没了烟火气,商场绕弯找厕所都得问人。中央商场的变化,反映出上海改造的一些问题。

只想着走高端赚大钱,却忘了老百姓才是顾客。看看苏州双塔市集,保留老菜场热闹加文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沙文和友搬进老市井味道,成了网红打卡地。要是中央商场一楼留修表配钥匙摊,二楼卖上海特色。三楼开个怀旧咖啡馆,或许能留住老顾客、吸引新人。

可惜现在一味追求高端,最后成了“四不像”。

城市更新不是拆旧换新,老味道才是记忆的根。你觉得中央商场该咋改?

留言说说你的想法。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具体以实际情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