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

近日,有网友报料称,陕西省西安中学国际部2024届学生张某苒多次以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而这些论文的作者中还有她的父亲陕西理工大学教授张某莺。该网友质疑张某莺利用职务之便,为其女儿获得SCI论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论文作者信息一栏显示张某苒和张某莺两人名字

记者在知网查询网友所提到的论文,发现该论文作者一栏的确有张某苒和张某莺的名字。作者简介一栏也写道,张某苒系陕西省西安中学学生,张某莺系陕西理工大学特聘教授。论文发表时间为2023年10月17日,发表期刊为《Analytical Methods》。

此外,在另外两篇分别发表于2023年、2024年的英文论文当中,张某苒分别以第三作者和第一作者的身份与张某莺共同署名。在张某莺为作者的其他两篇论文当中,虽然没有张某苒的署名,但也提到张某苒对论文有过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某苒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参与SCI论文的写作

5月24日上午,记者联系了陕西省西安中学国际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张某苒系该校国际部学生。对于她是否参与完成SCI论文,该工作人员表示:“她父母都是教授,她应该是和他人一起合作,家长应该给了她指导。张某苒的成绩一直很优秀,雅思成绩8.5,高中毕业之后就出国留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陕西理工大学官网张某莺的个人简历一栏,有他的电话。记者拨打该电话,对方并非张某莺本人,而是与他同在一个课题组的同事杨老师。杨老师表示,张教授行程比较忙,此事由她代为处理。此前,学校也调查了这件事情。“我们已经把相应的情况反馈了,现在已经清楚了,没有任何问题。孩子很努力,老师也很努力。”杨老师称,他们正在对这样质疑的言论进行收集,之后会向相关部门反映。

在论文的作者一栏当中,父女共同署名是否需要避嫌?杨老师表示,具体是否需要回避,可以找相关部门咨询一下。

5月24日,记者就此事尝试联系陕西理工大学及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电话均无人接听。记者联系上该校教务处办公室主任,对方称此前没有听说过此事,也没有收到关于张某莺教授的任何通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公开信息,张某莺是中国药科大学本科(药理学)、德国柏林(洪堡、自由)大学Charite医学院硕士和博士(药理学)。他有陕西理工大学特聘教授、葡萄牙米尼奥大学教授、CBMA研究中心研究员;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兼职教授(AdjunctProfessor),免疫学前沿(AssociateEditorinFrontiersInImmunology)、药理学前沿等杂志副主编等头衔。

张某莺主编中英文专著、教材14部(版),参编11部。发表SCI论文180余篇,论文总引用量>4000次,他引指数H>30。

陕西省西安中学国际部的官网消息显示,张某苒是该校2024届学生,曾多次获国际大赛奖项,其中包括2023年英国生物测评(BBO)全球金奖、2022年美国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金奖、2022年澳大利亚化学测评(ASOC)全球二等奖等。

(来源:极目新闻)

学术浮躁之风必须狠刹

新华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华时评|学术浮躁之风必须狠刹

一段时间以来,类似本科生已发表14篇SCI论文等荒诞事件频繁进入公众视野,暴露出学术界存在一定程度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问题。学术浮躁之风背离科学精神,危害学术生态,必须狠刹!

学术研究是复杂细致的脑力劳动,需要广泛占有材料、深入调查研究、反复分析论证,有些还要开展实践检验,是需要花时间、耗心血的苦功夫。一味追求进度和数量,只会催生大量学术“复制品”“劣质品”“假冒品”。这些低质重复的“研究成果”浪费社会资源,消耗科研人员的宝贵年华和精力,更影响科技创新的实效。

不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是学术浮躁的重要根源。在一些科研院校,衡量科研人员贡献主要看论文和项目数量,职称晋升、评岗定级、称号获得、奖项申报等皆与之挂钩。这种“以数字论英雄”的单一评价体系,给科研人员带来“一刀切”的沉重压力;在一些学校,以表格报告等为代表的短期功利化的考核指标与基础学科的学术研究规律相矛盾,科研人员很难静下心、沉住气;甚至不少非科研人员也被卷入“学术锦标赛”,有的高校辅导员和行政人员、医院的医生等都背负着论文要求。

在这种氛围下,寻求“短平快”、选题蹭热度的浮躁之风愈刮愈烈,滋生了很多学术不端行为。

狠刹学术浮躁之风,需要深化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近年来,部分高校探索多元的学术评价体系,收获了不少经验。相关部门也要立好“指挥棒”,优化论文和项目在考评体系中的权重,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体现对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价值的尊重,让人才评价机制真正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充分解放创新生产力。

学术需要“静修”“慢养”。狠刹学术浮躁之风,还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健全青年科研人才权益保障机制,创造充分和良好的学术发展条件,让他们有甘坐“冷板凳”的勇气和底气;强化“代表作”制度,将十年磨一剑的学术突破与短期成果区分,增强学术人才潜心攻克真难题的信心;此外,还要持续搭建科研诚信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坚决捍卫学术纯洁。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