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松" 对于北京市民来说,非常熟悉,但一些细心的市民却对“劲松”的读音产生了疑惑,有人发现,在东三环劲松桥及周边道路的指示牌上,“劲松”的拼音均标注为 “JIN SONG”;而地铁劲松站内外的标识却标注为“JING SONG”。相距不过 50米,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标注,那么,究竟谁出了错呢?



住在附近的居民称,从小就叫“JIN SONG”,这个读音应该是北京人约定俗成的口语表达。
对于“劲松”的读音,北京市交通委回应称,现场不存在桥铭牌标识错误的问题。“劲”字为多音字,有“JIN ”与“JING”两种读音,现场拼音标识为“JIN SONG”并非标识错误。此外,根据市政府外办关于商请审核城市轨道交通站名英文译法的复函,地铁劲松站站名标志中的“JING SONG”的拼写也无误。至于桥铭牌与地铁站牌拼音统一的问题,二者均无标识错误,经多年运行并未出现出行困扰和信息传递误导。
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赵雅丽表示,“劲”读JING时,表示强劲有力,如“疾风知劲草”;读JIN时,指的是力气、精神。从语义角度,应该读JING SONG。
“劲松”到底该怎么读?
BRTV评论员李藏宇认为,劲松,显然是形容松树的强健,所以,按照标准音应该读“JING”,但是从有这地名开始,北京老百姓都把这地方叫“JIN ”松,没有叫“JING”松的,就跟大栅栏(dà shí lànr),不能叫大栅栏一个意思。
那么,这地方为什么叫劲松呢?还真跟松树有关系。据民国年间出版的《北平游览指南》一书中记载,在广渠门外二里许,清代肃亲王墓前,共种植松树六株,直径都有几个人围抱那么粗,树身曲折,苍劲古老、枝干纵横,穿插下垂,多作龙蛇翻舞之状,是当时的著名打卡景点,这六棵松树成了当时的名胜;由于树荫巨大,当时用涂了红颜色的大柱子作为支架,支撑着这六棵枝繁叶茂的古松,柱子总共有100多根。由于标识鲜明,好找好记,当地群众便给这六棵松树起名为架松,俗称大架松,松树周围逐渐形成小村落,得名为架松村。
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劲松”。据说灵感是来自于毛主席的一句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地名的来历咱们搞明白了,那么,问题来了,您觉得“劲松”的“劲”到底该念“jìng”还是“jìn”呢?
来源:BRTV新闻
编辑: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