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方接收歼-35A传闻再起:技术升级还是战略博弈?

近日,多家外媒报道称“巴基斯坦已接收首架歼-35A隐身战斗机”,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军事观察圈的激烈讨论。尽管中巴官方尚未正式确认,但结合两国长期军事合作的历史,以及歼-35A原型机的多次亮相,传闻背后的可能性值得深入探讨。若巴基斯坦空军真的引入这款五代机,将不仅是装备的迭代,更可能改写南亚天空的规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闻溯源:歼-35A出口的可能性

歼-35A是中国沈飞研发的双发中型隐身战斗机,脱胎于FC-31“鹘鹰”验证机。与侧重舰载的歼-35不同,歼-35A专为陆基任务优化,采用菱形机头、内置弹舱和倾斜垂尾设计,雷达反射截面积据推测低于0.1平方米,接近美国F-35的水平。2023年珠海航展上,沈飞曾公开展示歼-35A模型,暗示其外贸潜力。

从技术适配性看,巴基斯坦自2009年起装备中巴联合研制的JF-17“枭龙”,对中式战机的操作体系、维护标准早已熟悉。若引进歼-35A,可大幅降低训练成本。此外,巴基斯坦航空工业综合体已具备组装JF-17的能力,未来或能参与歼-35A的局部生产——这一模式在“枭龙”项目中被验证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技术跃迁:从“枭龙”到隐身时代

目前巴基斯坦空军主力为75架JF-17 Block3和18架歼-10CE,前者配备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可发射霹雳-15E超视距导弹;后者作战半径达1240公里,但两者均不具备隐身能力。相比之下,歼-35A若搭载国产新型氮化镓雷达,对典型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达200公里以上,配合射程150公里的霹雳-15E,可在印度防空圈外发起攻击。

更关键的是,歼-35A可能搭载的“分布式孔径系统”和头盔显示器,能将战场信息直接投影到飞行员视野中。这套系统在近距离格斗中优势明显——印度空军现役的“阵风”战机虽配备“频谱”电子战系统,但面对隐身目标的先敌发现能力仍存短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略天平:南亚制空权的博弈

印度目前拥有36架“阵风”战机,其‬计划还将‬增至114架,并正推进国产五代机AMCA项目,预计2030年首飞。但“阵风”的RCS约为1-2平方米,AMCA进度滞后,若巴基斯坦率先获得歼-35A,将形成至少5年的技术代差窗口期。

从战术层面看,歼-35A的隐身能力可穿透印度S-400防空系统的探测网,对隐身目标有效探测距离缩减至30-50公里,配合防区外武器实施“踹门”打击。而印度若想反制,只能依赖预警机前出侦察或加速部署国产“天空”反隐身雷达——后者尚处于试验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实挑战:五代机不是“万能钥匙”

即便传闻成真,歼-35A的落地仍需克服三重障碍:

成本压力:美国F-35A单价约8000万美元,歼-35A即便降价出口,单机成本也可能超过6000万美元。巴基斯坦2023年军费仅83亿美元,采购12架就需要耗去近10%的预算。

体系配套:隐身战机需要专用维护设施、数据链系统和弹药体系。巴方现有的JF-17保障体系需全面升级,培训周期可能长达3-5年。

地缘平衡:印度可能以“打破战略平衡”为由,向俄罗斯加速采购苏-75“将军”隐身战机,或要求美国放宽F-35出口限制,进而引发区域军备竞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技术合作2.0:超越“枭龙模式”

中巴军工合作若从JF-17的“联合生产”升级到歼-35A的“技术共享”,将开启新维度。参考土耳其与英国合作研制TF-X战斗机的模式,巴方可能参与歼-35A的软件适配、武器集成等环节。例如:

适配土耳其产ASELPOD光电吊舱,增强对地攻击能力;

集成巴西MAR-1反辐射导弹,强化防空压制能力;

使用巴基斯坦自研的AI辅助决策系统,提升空战效率。 这种“模块化合作”既能降低中方研发成本,又能提升巴方技术储备,实现双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谨慎乐观中的技术觉醒

歼-35A是否落户巴基斯坦,仍需等待官方“实锤”。但传闻本身已折射出两个趋势:其一,五代机技术正从大国垄断走向区域性扩散;其二,中等强国通过“技术嫁接”也能获得不对称优势。对于巴基斯坦而言,选择歼-35A不仅是武器的更新,更是国家工业化能力的一次大考——能否消化隐身战机背后的复合材料制造、相控阵雷达维护、数据融合技术,将决定其未来三十年空中力量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