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副中心名噪一时,徐家汇、五角场建成后声音就小了。

后来我们搞郊区去了,五大新城、大虹桥、临港新片区等等。
市区副中心并不活跃。
郊区开发遇到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又回头搞市区。
引爆信号是北外滩840万方规划出炉,此后杨浦滨江火了、徐汇旧改提速、浦东提出金色中环、静安打造中兴路……

现在又提出一环四向、中城地带。
市区的再次开发,直接冲击了原有副中心格局。

徐家汇迎来二次打击。
徐家汇是最成功的副中心,天时地利人和。
位置最好,离权力中心只有500多米,覆盖了天平路大量高收入居民。

天平路街道还有不少科研院所,那个时代少有的高知。
他们去淮海路、去南京路都得2公里,来徐家汇最方便。
徐家汇东侧是中山医院、上海医学院为中心的大型居住区,缺乏大型商业。
出了内环是上海最大规模的工人新村之一,田林康健连成片,居民收入也不低。
1号线建的早,沪闵高架通车早,闵行居民早就被徐家汇拿下。
当时闵行几乎所有公交线路终点站都在徐家汇到莲花路一带。
四路人马汇集徐家汇,十多年前徐家汇真是巅峰时刻。
莘庄、七宝商业崛起后,徐家汇少了一路人马,大众化商业感到了压力。
马上又要重新洗牌。
田林、康健背后是漕河泾。
漕河泾原来只是产业园,贡献GDP贡献税收,居民住在田林康健,消费去徐家汇。

现在漕河泾不甘心,也要成为真正的市区,把居民、把产业留下来。
越界锦和尚城、鑫耀中城等近30万方商业,作为区域商圈足够了。

奢侈品可能需要去港汇、ITC,普通消费场景本地解决,徐家汇又少了一路人马。
徐汇滨江开发很久了,商业确实不给力,正大乐城、绿地缤纷城、龙华会都不惊艳。
就这样也吸收了中山医院一带不少居民,夹在中间的星游城都干倒闭了。
香港置地商业开出来更可怕,能级上不输徐家汇,叠加徐汇滨江的生活、文化魅力,一个新的市级商圈冉冉升起。
最可怕的是,徐汇区有钱人已经集中在徐汇滨江。
中山医院这路人马可能也要丢了,徐家汇压力很大。

当然徐家汇也在努力,ITC陆续建成,旧商场全面改造。
著名医药企业默沙东决定搬入徐家汇,至少去化两万方办公面积。
这次市区重新开发,优质地段的数量可能要翻倍。
传统中心不能说衰退,至少优势没那么大了。

五角场的压力一点也不小。
区域发展都有运气成分,五角场也不例外。
北区商业老大原先是虹口,杨浦人都要来虹口消费。
后来虹口实在不给力,四川北路没落、龙之梦那里乱糟糟的,大连路以北无序发展。

这时恰好五角场建成,一把收割了原来虹口的粉丝们。
宝山一贯的缺乏向心力,区中心只能辐射淞宝一带。
7号线是普陀延伸、1号线是静安延伸,3号线高境淞南视杨浦为中心。
其实宝山很多有钱人甚至体制内的住在新江湾,拿五角场当家没一点问题。
浦东北部更别说了,高桥、高行、高东三镇啥都没有,就工厂+工人新村。
之前有不少浦东人孩子读书都往杨浦送。
商业建设更是迟缓,大家看看导航,去五角场还是比去陆家嘴快。
现在巨峰路这里打造浦东最大商业体,6号线往北覆盖高桥、高行、高东,12号线截流金桥。
浦东北的购买力很难再流入杨浦。
宝山落寞了十几年也不甘心,现在重仓大吴淞,野心极大。

不仅不希望被杨浦分割,这次连杨浦新江湾都纳入大吴淞。
还有浦东外高桥。
具体商业规划还没出炉,看各个组团设计方案几乎都包含了商业项目。

新江湾的有钱人,以后可以去宝山逛街了。
最拉胯的是虹口,下一步也就打造北外滩,联合东外滩牢牢把握周家嘴路一带。
虹口北部的江湾、凉城,可能还是需要五角场。

由于复旦大学之类的阻隔,其实东西向出行并不方便,虹口北部、五角场大学城的联动一直不太顺畅。
五角场面临的压力比徐家汇还大。
中山公园、田林商圈以后都是大众商业,西南部的个性化商业、奢侈品还是要徐家汇。
五角场本来就是大众商圈,万达、合生汇之类的被取代没任何难度。
现在万达、百联生意已经下滑,合生汇还勉强。
当然这里肯定需要商业,地段在、产业在、大学在,区域内也有购买力。
未来五角场可能坍塌成区域商圈,泯然众人。
这次冲击跟重回市区关系很大,浦东北部崛起是金色中环,宝山大吴淞是一环四向,虹口北外滩、杨浦东外滩是一江一河。
郊区搞不动,我们只能回到市区内卷。
私信免费一对一深度交流

重回市区,一些原来没建成的规划有望建成。
坏消息是,这些规划能级大幅下调。
之前没建成的副中心是真如、花木,真如已经启动第四轮规划。

更新规划,其实就是之前的落地不了。
徐家汇、五角场地位都在下滑,上海已经不需要副中心了。
商业已经平权,南翔印象城跟市区商场没太大区别,销售额高达46亿元,上海前十。
11号线桃浦之前的客流全归南翔,真如副中心的意义何在?

宝山商业也在发展,南大华润万象汇建成直接收割桃浦客流,真如连自家客户都留不住。
当然真如中海的商场很热闹,也就是一个很热闹的商场罢了,体量相当的商场上海有几十个。

前滩建成、金桥张江建成,花木-龙阳路副中心失去了意义。
这里离陆家嘴太近,功能上重合度很高。
外围客流早被分割。
这次重回市区最大的意义就是,取消副中心。
原先副中心的职能,由几十个区域中心分别承担。
徐汇中心由一变五,全面开花。

最难受的还是浦西第二代副中心,虹桥、莘庄、吴淞等等。
大虹桥的二次开发主角是前湾,前湾的发展速度已经放缓。
信达医药、云南白药、正大天晴、山东威高几个总部能建好,沿湖的一片办公楼很难。
重回市区,市区办公楼大量上市、大幅降价,哪轮得到郊区。
闵行很聪明,早就放弃了办公楼建设,一门心思搞产业园。
最近莘庄工业区、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大零号湾利好不断,靠的就是跟徐汇滨江错位竞争。
要啥副中心?建一堆高楼大厦唯一作用就是拉高空置率。
大零号湾上班,要读书有华二、有交大二附中,要看病给你瑞金医院,要消费有龙湖天街,要生态给你建公园,要娱乐给你图书馆、剧院。
还要啥副中心?
副中心是物质匮乏年代产物,大家集中消费提高使用效率。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产能过剩。
大虹桥可能还要建,实际的能级肯定要下调。

浦东不一样,浦东刚刚迎来副中心时代。
副中心是物质匮乏年代产物,浦东就是典型的物质匮乏。
向北过了中环,向东过了内环,浦东几乎都是资源荒漠。
这十几年浦东没怎么建副中心,花木没成功,前滩突然搞成了CAZ。
大部分地方还是传统的产业园模式。
老虎不在家猴子称大王,御桥异军突起。
双轨交、商业中心、教育中心,吸收了浦东南部的优质客群。
现在张江双子塔建成,慢慢的做成了市区的样子。
漕河泾的医药企业默沙东要升级办公室,可以去徐家汇ITC。
张江的医药企业怎么办?
现在可以去双子塔了。
浦西面临的招商困境浦东也有,只是相对轻松。
浦西有真如、苏河湾、北外滩、东外滩、徐汇滨江、董家渡、漕河泾需要填满,郊区很难。
浦东龙阳路按住别动,前滩已经满租,张江还有点概率。
浦东房价体系是去中心化的,除了陆家嘴本来也没中心。
联洋到张江、御桥、唐镇房价没差距。
大家都是郊区,谁也别嫌谁荒凉。
如果张江为首的副中心建成,房价体系可能要改变。
浦东重走浦西十几年前的路,唯一的风险是,现在各方面都不像十几年前。
上面只是环二的个人解读,真正的惊涛骇浪明年我们就会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