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停留在九岁的鑫鑫,是中国最年轻的业余6段围棋棋手。

他六岁开始学棋,七岁拿到全国围棋比赛幼儿组冠军,接着被国内最好的职业棋手输送机构破格录取。

围棋的学习,是从理解“死”和“活”开始的。

围棋的规则几乎是所有棋类中最简单的,只有8个字:

气尽棋亡,隔手提劫。

但是围棋并不是一个关于死活的游戏,最终决定胜负的,取决于占领地盘的多少。

只需比对手多半目棋,就算赢。

所以,这个游戏有你死我活的争夺,更有大局观的较量。

当年DeepMind用围棋AI阿尔法狗来测试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的本事,正是因为围棋乃人类智力游戏的皇冠。

下到业余6段,对任何围棋爱好者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九岁的鑫鑫一定早就知晓了围棋的许多秘密,不止是死活的计算,更有一些高级的策略。

例如,当一片棋逃无可逃,又或是逃了也没啥价值,可以选择弃掉。

《围棋十诀》所谓“弃子争先”,即为此意。

棋圣聂卫平说过,业余选手棋力的分水岭,就是会不会弃子。

鑫鑫还小,但是他的棋力已经远超99.9%的人,许多成年人下一辈子也达不到。他当然懂得弃子的战术。

只是,这一次,他决定弃掉的,是自己年仅九岁的生命。

九岁的孩子能懂什么?--可是他懂得一个业余6段棋手懂得的一切:

这片棋已经无路可逃,只有弃掉。

两年前,李诞来温哥华演出,在准备文稿阶段和我聊了些本地家长的一些习俗。

他要讲的段子是:加国的中国家长,会趁假期把孩子带回祖国“打屁股”。

海外的不少父母听了会心一笑,少数是苦笑。

有个温哥华本地的朋友,孩子突然被本地专门机构带走,被保护起来。

因为学校发现孩子有被殴打的痕迹。尽管事实上,只是发生了中国家庭很常见、很轻微的惩罚行为。

这类事情一旦发生,要经历一段细致而繁琐的流程,家长才能把孩子带回家。

在我们看来,有点小题大做。

学校会这样教孩子:假如遭到虐待,告诉老师,或是打电话报警。

华人家长们对此也很紧张,有些父母从小对孩子灌输:别随便报警哈,不然爸爸妈妈会被抓走。

会不会有点儿极端?

九岁的鑫鑫遭遇的是另外一个极端。

他从小被父亲殴打,并不因为他围棋下得好而得到赦免。

相反,那个觉得自己生出了一个天才的愚蠢的父亲,愈发变本加厉,他会因为孩子输掉一盘棋,而将其一脚踹翻在地。

这类行为,如果发生在加国,家长可能永远失去孩子的抚养权。

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个瘦弱的、从来不笑的男孩胳膊上的累累伤痕,也有好心的、正义的人们试图去说理,但有什么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终于有一天,在输了很平常的一盘棋之后,九岁的“天才”决定去死。

那一天,可耻的不仅是他的父亲,还有所有我们这些漠不关心的成年人。

九岁的鑫鑫,参加的是一场非典型的“赢在起跑线上”的游戏。

孩子参与的游戏,对比成年人而言有一个特权:

努力往往会有效。

不管是学围棋,还是学数学、英语、乐高、编程,付出就有回报。

成年人世界更残酷一些,付出也未必有回报。

于是,失落的成年人,利用“孩子的游戏”来找回自己的操控感与成就感。

所谓 “赢在起跑线上”,本质上是“偷跑在起跑线上”。

提前学,提前练,当然有用。而且在一个层层选拔的K12教育中,“偷跑”被无限往前推。

一切服务于考上名校。

鑫鑫是围棋天才吗?

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话题。

业余棋手最高段位是7段,条件是拿过全国业余围棋比赛的冠军,大约有数十或上百个;

业余6段,条件是拿过全国业余围棋比赛的前十或者前一二十名,也有一些地方自己会发一些6段证书,估计全国应该有数百上千名个。

九岁的 鑫鑫拿到业余6段,很了不起,但离天才还很远。

那么多孩子下围棋,但最后能够成为职业棋手的,每年约有二三十个,概率极低。

即使成为职业选手,能拿世界冠军的,更是屈指可数。

从功利的角度看,围棋是一项投入产出比极低的“教育投入”。

类似的原理,跳水等职业运动许多是全红婵这类苦孩子参与。

作为一名资深爱好者,我当然不会说围棋不值得学。只是,家长们必须跳出功利的、孤注一掷的狭窄框架,别因为偷跑的小便宜,牺牲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快乐。

偷跑对应试是有效的,对于长期培养人才可能是扼杀的。

服务于成年人虚荣的鸡娃,绝大多数都会演变成对孩子生来就有的天赋的摧残。

这个语重心长的话题,我就不展开谈了。

钱颖一教授说咱们的教育是“均值高、方差小”,也就是“有高原、没高峰”:

“均值高” (有高原):就像我们国家的人才队伍整体站在一片海拔很高的“高原”上。

大家普遍基础扎实,平均能力都不错,整体水平是高的。

“方差小” (没高峰):但在这片广阔的高原上,很少见到那种刺破云霄、鹤立鸡群的“高峰”。

也就是说,虽然整体水平可以,但拔尖的、能引领世界的、远远超越平均线的顶尖天才和创新怪才相对就少了,大家水平差异不大。

也许聪明人会说,高原多了,自然会冒出高峰。

但是,如果追求更多高原,付出的是扼杀高峰的代价呢?

太早偷跑,过早优化,都会牺牲个性化、想象力、真正的兴趣等“天才”必备的要素。

最近和一家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聊天,说他们招应届毕业生(大多是名校的),对“好”的标准是:今天面试了一个活的。

潜台词是:大学毕业生们眼中的光,心底的火,已经在一道又一道起跑线中耗尽了。

最后

在一个更加美好的平行宇宙里,鑫鑫一边享受着围棋的乐趣,感受到思考的深度和竞技的残酷,一边自由地探索着世界。

就像哈萨比斯,十三岁拿到国际象棋大师头衔,本科读计算机,博士读认知神经科学,公司搞AI,然后去年自己拿到了诺贝尔化学奖。

天才的路不是设计出来的,更不是偷跑出来的,而是充满了随机性,需要靠好奇心引领,用一生的热情去驱动。

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

有一个自由的灵魂。

我相信不幸的鑫鑫有这样一个灵魂,否则他不可能下好围棋,也不可能在恐惧中去赢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我想象中,他幼小的心灵一定曾经从围棋里感受到了从未拥有过的温暖和安全感。

假如 鑫鑫继续活下去,即使大概率他在围棋上一无所成,并且会成为无数个普通人之中的一个,他也将终生被围棋的艺术和乐趣所滋养。

然而,这样一个聪明而无助的孩子,在这个被“智力远不如他的成年人”统治的世界里,他在围棋上的天赋,不仅没带来好运,反而激发了平庸而贪婪的父亲的残暴,最终将九岁的男孩逼入一盘人生死局。

下面是我的一个私人社群

分享AI、决策、投资、哲学的话题

围观老喻朋友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