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当山东淄博的烧烤香气飘向全国时,这座城市一家普通餐馆的女老板张女士,用长达五年的维权之路,在司法领域点燃了另一簇引人瞩目的 “法治之火”。她被醉酒顾客殴打后还手,却先被认定互殴,最终通过司法接力获得无罪判决的经历,不仅改写了个人命运,更成为治安案件中正当防卫认定的重要注脚。央视一句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道出了这场司法博弈背后的深刻意义。
2020 年 11 月 22 日晚 9 点,张女士经营的餐馆里,零星坐着几位食客。两位浑身酒气的男子闯入打破了店内的平静,其中刘某拿起啤酒瓶用桌角粗暴开瓶,木屑飞溅间,桌角已留下明显磕痕。心疼店铺设施的张女士急忙递上开瓶器劝阻,换来的却是刘某突然爆发的怒吼。啤酒瓶碎裂的脆响惊飞了邻桌的食客,刘某赤红的双眼紧盯着张女士,三拳迅猛袭来。

面对比自己高大壮硕的施暴者,张女士踉跄着撞向餐桌。求生本能驱使她抄起桌上的啤酒瓶反击,混乱中两人扭打在地。当周围顾客合力拉开他们时,刘某额头淌血,张女士手臂也布满抓痕,店内一片狼藉。这场持续不到一分钟的冲突,成为改变张女士生活的转折点。
当地派出所民警到场后,迅速调取监控并询问当事人。最终公安机关认定:刘某寻衅滋事被行政拘留六日;张女士还手致刘某轻微伤,同样构成违法行为,处以行政拘留五日、罚款 200 元。“人家打我,难道只能挨着?” 张女士攥着处罚决定书的手微微发抖,为了餐馆生计,她咽下委屈接受处罚,却始终无法认同这个 “各打五十大板” 的判定。

当刘某带着轻微伤鉴定书找上门,狮子大开口索要 4 万元赔偿时,张女士终于下定决心通过法律讨回公道。从 2021 年 5 月提起行政诉讼开始,她在餐馆后厨与法院之间来回奔波。一审、二审、再审,判决书上冰冷的 “驳回请求”“维持原判”,如同沉重的枷锁,一次次将她的希望碾碎。
“他们只看到我还手,却不看我为什么还手!” 张女士翻出手机里存了三年的监控视频,画面中刘某施暴的凶狠模样与她蜷缩反抗的身影形成鲜明对比。转机出现在 2022 年,在律师建议下,她向检察机关提出监督申请。检察官反复观看监控时,发现了关键细节 —— 刘某倒地位置紧邻铁质暖气片,伤口形态与暖气片棱角高度吻合。法医的专业意见更证实:现有证据无法排除刘某自伤的可能性。

这一发现撕开了案件的突破口。但检察机关面临更大挑战:治安案件能否适用正当防卫?在刑法领域已逐渐明晰的制度,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却无明文规定。检察官们翻出 2007 年公安部的司法解释,其中 “制止违法侵害行为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 的条款,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
2024 年 1 月的再审法庭上,控辩双方展开激烈交锋。公安机关坚称张女士 “主动攻击”“危险程度高”,而检察官则援引昆山反杀案等典型案例据理力争:“面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不能苛求防卫人做出‘完美反击’!” 这场辩论的意义远超个案本身 ,治安领域的正当防卫认定,关乎每个普通人面对侵害时的生存权利。

四个月后,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再审判决让张女士热泪盈眶。判决书不仅撤销了行政处罚,更明确指出:“制止违法侵害行为,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 退回来的 200 元罚款,在她掌心烫出一片温热。曾经被处罚阴影笼罩的餐馆,重新亮起温暖的灯光。
这起案件的影响持续发酵。法学专家指出,长期以来,治安案件中 “谁伤谁有理”“和稀泥式执法” 屡见不鲜,背后既有调查手段有限的现实困境,也存在执法理念滞后的深层问题。值得关注的是,2025 年 6 月即将审议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新增正当防卫条款,明确将其作为免责事由。这不仅是对张女士维权的呼应,更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一步。

“法律终于站在了受害者这边。” 中国政法大学郭旨龙教授认为,这一修订将推动执法部门摒弃 “互殴思维”,鼓励公民在合法范围内维护自身权益。正如央视评论所言,“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的精神,正在从刑事领域向治安领域延伸,重塑整个社会的法治信仰。
如今,张女士的餐馆生意红火如常。柜台后,当年哭喊着护在她身前的小男孩已长成少年。每当有顾客好奇询问墙上的判决书,张女士总会笑着解释:“这是法律教会我们,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这场持续五年的维权之战,不仅为个人讨回公道,更在司法实践中树起一座里程碑,让 “正当防卫” 的阳光,照进每个普通人的生活。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