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一个叫约瑟夫・海勒的美国人,写过一部黑色幽默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里边有这样一个情节:美军这边一个管后勤的叫米洛的,提出要承包美德之间的战争,并且跟德军签有合同,让美军炸了自己的空军基地,只留下跑道、食堂和浴室——他们还得下来并要洗澡吃饭。
这一次,娃哈哈被爆出找今麦郎代工生产招牌产品纯净水,声明中完完全全甩锅给了今麦郎,活脱脱上演了一把“用得着人朝前、用不着人朝后”……

今麦郎怎么办?我看完全可以按照上述内部小说中 荒诞情节,回怼娃哈哈:要不咱俩把这次印巴冲突承包了得了!

2024 年 5 月至 2025 年 4 月,娃哈哈与今麦郎上演了现实版的“米洛式合作”。这对饮用水市场的冤家,在 12 个月内完成了 12 亿瓶纯净水的代工交易。
作为方便面巨头转型饮用水市场的“头号拦路虎”,今麦郎本应与娃哈哈在终端市场上“刺刀见红”才对。然而,事实让所有的人心理破防了:这对看似敌人的各方,却在生产线上紧密协作。


看起来,这种“竞合悖论”的背后,是两家企业基于行业变局的理性选择:娃哈哈需快速填补产能缺口,今麦郎则渴望通过代工消化闲置产能。
“食材界”对5月20日某电商平台发布的价格进行了比对:
娃哈哈纯净水 596ml*24 瓶整箱售价 27.9 元,单瓶均价 1.16 元;今麦郎蓝标纯净水 550ml*24 瓶整箱售价 21.91 元,单瓶均价 0.91 元。
两者价差达 21.55%,若按终端零售价——娃哈哈 1.5~2.0 元 vs 今麦郎 1.0 元计算,差距扩大至 33.3~50.0%。这种“同厂不同价”现象,本质是品牌溢价与成本控制的博弈:娃哈哈通过品牌势能维持高价,今麦郎则以极致成本压缩利润空间——单瓶净利润仅0.02 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理由很简单:
1)纯净水生产技术上的差别几乎是零,质量上的差别也是几乎是;
2)今麦郎有自己成本控制的手段,至少价格比娃哈哈低;
3)娃哈哈委托今麦郎代工,两家企业家都有钱赚,既不违法也没有破坏规矩技术同质化的必然选择。

纯净水生产工艺高度标准化,RO 反渗透技术已成为行业标配。娃哈哈向今麦郎输出的技术标准,与后者自有产线并无本质差异。正如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所言:“在纯净水领域,生产端的竞争早已不是技术对抗,而是供应链效率的较量。“
今麦郎构建了“三三制”成本模型:刚性成本、如瓶胚、水处理、电费等占 60%,变动成本、如人工、物流等占 25%,利润仅 15%。其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体系——自建了 PET 粒子生产线降低 15% 瓶身成本,高速线规模效应、其单条产线每小时产能 9 万瓶,使其在代工中仍能保持盈利。反观娃哈哈,因产能扩张滞后,不得不支付代工溢价以保障市场供应。
这场合作创造了“三赢“局面:娃哈哈以代工缓解市场断货危机,今麦郎获得超 5000 万箱订单收入,消费者得以维持低价水供应。正如今麦郎董事长范现国所言:“商业不是零和游戏,而是资源互补的价值重构。”


今麦郎还好,没说什么;娃哈哈的这番骚操作,引发了普通消费者的信任危机!

代工风波引发的舆论风暴,本质是消费者对“生产黑箱“的恐惧——直觉上有一种他们两家不声不响化敌为友一起对付消费者、并由此产生的一种莫名的不安全感。当娃哈哈纯净水与今麦郎蓝标水共用同一生产线时,价格差异触发了”智商税“质疑。
更微妙的是,消费者对民族品牌的情感投射被激化 ——“娃哈哈怎么能和竞争对手合作?” ,对两家企业“见利忘义”的鄙夷,折射出公众对商业逻辑的理解鸿沟。
在包装饮用水行业,代工比例已从 2015 年的 8% 激增至 2024年的 27%。这一数据揭示的,是产业链分工深化的必然趋势。农夫山泉与怡宝的竞争,本质是水源地与渠道的博弈;娃哈哈与今麦郎的合作,则是产能与品牌的互补。

在商业战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重构。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这个比喻常被误读为“零和博弈”,但娃哈哈与今麦郎的代工合作恰恰证明,竞争与协作可以并存。这种模式在电子行业、如苹果与富士康,汽车、如丰田与特斯拉等行业早已成熟。
对娃哈哈而言,代工是应对市场波动的灵活策略;对今麦郎而言,则是提升产能利用率的务实选择。
消费者的激烈反应,本质是对商业透明度的呼唤。若企业能在包装显著标注代工信息,或通过扫码溯源展示生产流程,或许能缓解信任危机。毕竟,商业的本质不是消灭对手,而是在动态平衡中创造价值。
注:题图照片来源于“无相商业趋势”
声明:文中使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包括封面图片均来自百度图片搜索结果。如涉及使用不当请联系编者删除。
提示:
* 本文为“食材界”原创,欢迎业内外媒体转载。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了解相关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