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炜(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网红与胖东来纠纷不断,相关新闻时常冲上热搜。

近日,胖东来众高管就“柴怼怼”事件集体发声、于东来本人也发布多条图文视频,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01

流量 时代的“碰瓷经济学”

近年来,胖东来以“中国零售业天花板”的形象出圈,因其极致服务、员工福利等广受关注。胖东来的高知名度,除了吸引公众关注外,也仿佛流量“磁石”,成为网络“碰瓷”的理想对象。

继网红“两个小段”“碰瓷式”投诉翻车后,“柴怼怼”在社交媒体中公开指责胖东来从玉石获取暴利,并贬低其产品质量,一时间成为关注焦点。后来,虽经市场监管部门的介入,事件真相得以揭示,但是围绕胖东来的舆论纷扰依然不断。

在短视频时代,平台“流量分成+电商佣金”的商业模式,促使部分创作者走向极端,“碰瓷”俨然已成为流量“秘籍”。如今,具备这种“靶向体质”,频频被各类舆论困扰的,不只有胖东来等企业,但凡具有一定知名度,都可能成为“靶子”。

如今的社交媒体,呈现出互动性与争议性内容驱动流量的特点。无论是明星企业,还是知名博主,只要有话题性,就会成为博取流量的“狩猎”目标。

平台算法偏好争议性内容,无论真假,只要足够“劲爆”,短期内即可吸引大量关注,即使最终被证伪,其账号通过涨粉、直播打赏等方式也已然获利,形成“爆料-发酵-回应-反转”的传播链条,舆论就这样被操纵着起伏波动。

一方面是由于造谣成本低,仅需“听说”“可能”等模糊表述,而被“碰瓷”的一方要自证清白,则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维权成本高。在普遍的低成本与高收益的博弈中,“短视频碰瓷”这一流量变现捷径日渐成型。

02

传播策略启示

随着越来越多为流量捏造事实的“碰瓷”事件发生,对此类舆情事件该采取何种应对策略,也逐渐成为关注重点

无论是之前与网红“两个小段”的“红内裤”事件,还是与“柴怼怼”的玉石风波,胖东来均采取主动回应与透明化策略,用数据与事实说话,以科学化自证取代情绪化辩解,其一系列操作干净利落,堪称舆情公关经典:

  • 在网红“两个小段”投诉曝光后即成立专项调查组,下架涉事产品,并随后发布53页调查报告,涵盖三家检测机构的结果、内部处罚措施及补偿政策,将舆情应对分解为“调查—检测—公示—追责”的标准化流程,这种用事实对抗情绪的策略,比传统的简单声明更具说服力。

  • 针对“柴怼怼”的玉石暴利指控,胖东来迅速公布销售数据、邀请监管部门调查,以第三方权威背书化解质疑,并通过法律途径起诉,形成“数据+监管+法律”的多维度回应,有效控制了负面舆情的扩散,展现了危机公关的成熟策略与法治化经营的决心。

相较于胖东来的主动出击,被央视315晚会曝光的“啄木鸟”,所采用“放弃公关”的应对方式,则成为反面典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林,曾就此事件撰文《“放弃公关”式公关,啄木鸟把没牌当成了牌》予以批评:

这时候才说“放弃公关”,是对舆论规律的拿捏。为什么,因为这种情境下,任何公关都是没有用的。不是不想公关,而是致命的企业危机下,公关已经无效了。评论区是关不住的,众人之口是堵不住的,热度是压不下的,公关无效的时候,你的所谓放弃公关,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真诚。公关没有任何用了,你用“放弃公关”表现真诚,包含着一种极不真诚。

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企业想要化“危“为“机”,除此了学习以上经验,在信息公开的同时,还需做好跨平台协同,通过官网、微信小程序与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联动,确保信息在不同渠道的一致性发布,既扩大了传播范围,又降低危机期间的传播断层风险。

03

舆论生态反思

随着网红“为流量捏造事实”的“碰瓷”行为愈演愈烈,暴露了社交媒体平台在商业诽谤类内容管理上的短板,加剧了企业维权难度,引发公众对平台内容生态的批评,呼吁加强事实核查与追责机制。

胖东来超市总经理申红丽更是在视频中表示,由于“ 网络平台的纵容和无视、法律的滞后”。

回顾此事件的发展,从“柴怼怼”于4月5日发布视频,到5月3日,相关社交媒体平台做出处理,历时将近一个月。平台在事件初期未能及时审核不实内容,导致事件扩大,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平台在商业诽谤类内容管理上的短板。后续下架视频、限制账号等举措虽回应了企业诉求,但被网友质疑为“被动应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目前平台审核机制高度依赖“用户举报-人工核查”的被动模式有关,有些侵权只能由事件相关方或其他相关第三方来提供信息。连抖音集团副总裁李亮也只能表示,在积极投诉之外,主张企业诉讼维权,虽然时间会比较长,但却是目前情况下最有效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平台是否能突破“被动响应”到“主动防御”的转型困境呢?其实在加强事实核查与追责机制方面,还是有优化空间的:

事前防控:建立“企业白名单”制度,对知名品牌的关联内容提高审核优先级,防患于未然,从源头降低“碰瓷”的机会;对商业测评类账号实施“信用分级”,高信用账号获得流量倾斜,低信用账号限制推送流量。

事中干预:运用AI标记“争议性内容”,强制插入“第三方检测报告”等权威信源链接,及时发现不良内容;将“内容真实性权重”纳入推荐模型,降低未经核实的热点内容曝光度。

事后追溯:开放“企业自助投诉通道”,缩短处理响应时间,减少不实信息造成的损失。

当“流量至上”商业逻辑与公共利益间的冲突时,破局之道在于重构价值排序。2025年2月,中央网信办发布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重点,其中包括整治涉企网络“黑嘴”,处置集纳负面信息,造谣抹黑企业和企业家,从事虚假不实测评,诋毁产品服务质量等问题,进一步优化营商网络环境。

相信,通过政策监管、法律约束、技术防御、行业自律等多元共治,让流量回归服务社会进步的本位,而非沦为撕裂信任的工具,才能真正走出“碰瓷”频发的困境,重建健康可持续的网络生态。

校对 | 柳宝庆

主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