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鼓楼,这座600多年历史的明代建筑,历经风雨却在修缮后一年内坍塌,令人震惊。2023年,凤阳县文旅局斥资340万元启动维修工程,2024年3月竣工验收,2025年5月却发生顶部瓦片大面积脱落事故。更讽刺的是,这座鼓楼的楼宇部分早在1995年就是“假古董”——钢筋混凝土结构取代传统榫卯工艺,如今却因现代工艺酿成悲剧。这到底是技术的失败,还是监管的失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5年,凤阳鼓楼原楼宇被毁,地方政府以“复建”名义重建,却用钢筋混凝土替代传统木结构。根据《文物保护法》,省级文保单位上房施工需经省、国家两级审批,但该项目始终未取得合法手续。这种“穿衣戴帽”式复建,不仅破坏文物本体完整性,还埋下安全隐患。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楼宇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指出,现代材料与古建筑的兼容性问题长期被忽视,而凤阳鼓楼正是典型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用榫卯造屋,千年不倒;现代人用钢筋水泥复建,一年就塌。这不叫传承,这是对历史的侮辱。

2023年,凤阳县文旅局招标修缮鼓楼,中标单位黄山市徽州中亚建筑安装公司,合同金额340万元。然而,维修内容仅包括“更换瓦片、翻新斗拱”,未涉及结构性加固。更令人费解的是,维修项目在2024年3月通过竣工验收,却在一年后坍塌。有市民质疑:“340万修了啥?瓦片换了几遍?榫卯工艺学了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中国文物保护行业白皮书》,传统木结构修缮成本约为现代工艺的3倍,但使用寿命可延长50年以上。凤阳鼓楼的维修显然选择了“省钱快”,而非“耐用久”。

1995年复建的鼓楼楼宇至今未取得合法手续,地方政府却默许其存在近30年。中国报告大厅指出,此类“先上车后买票”的行为暴露出基层执法监督的严重缺失。更荒谬的是,2023年修缮工程虽通过招标,但监理单位是否履职?验收标准是否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藏在“340万”的账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监管部门能早十年叫停违法复建,今天的事故会不会少一场?

鼓楼作为明中都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城台承载着明代都城规划的历史信息。然而,地方政府却将鼓楼视为“文旅打卡点”,用钢筋混凝土“穿衣戴帽”,甚至周边开发成仿古商业区。这种“以开发代保护”的模式,早已在多地上演:拆掉老街建仿古街区,推倒古宅盖网红民宿。

文化遗产不是房地产商的提款机,古建筑也不是文旅局长的政绩工程。拆了真古董,建个假古董,最后连假的都保不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发生后,凤阳县委、县政府成立调查组,责令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到场核查。但公众更关心的是:如何从制度上杜绝类似悲剧?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建议,建立“全过程监管机制”,将审批、施工、验收、维护纳入统一监管体系。此外,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古建筑修缮,而非依赖地方政府“拍脑袋决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2024年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报告》,采用传统工艺修缮的古建筑,公众满意度高达87%,而现代工艺修缮项目满意度仅53%。

中国网友对此事的讨论两极分化。有人认为:工艺落后才是主因,该学的榫卯技术没学,却用钢筋水泥糊弄。也有人质疑:340万修缮费,究竟是修好了鼓楼,还是修进了某些人的口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历史建筑成为政绩工程的牺牲品,我们还能相信“修缮”二字吗?下一座鼓楼,又会在哪一年塌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