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凌晨,浙江嘉兴一家名为“胖都来”的商场在夜色中悄然完成了一场“外科手术”——原本高悬于外墙的红色“胖都来”招牌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白色的“盈都来”三个字。这场耗时仅数小时的更名行动,为持续近两个月的“胖都来撞名胖东来”争议画上了句号,却也引发了公众对品牌命名、商业伦理与营销策略的新一轮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争议始末:从“撞名”到“律师函”

事件的导火索可追溯至2025年3月,浙江海宁一家即将开业的商场因取名“胖都来”被指与河南知名零售品牌“胖东来”高度相似,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尽管“胖都来”创始人、浙江盈中控股集团董事长都建明多次解释,“胖”字寓意丰盈、富足,“都”取自其姓氏,但公众与法律层面的质疑并未平息。

胖东来方面迅速采取行动,不仅向市场监管部门提交投诉书,还向“胖都来”公司寄送律师函,强调其品牌名称涉嫌“蹭热度”并构成侵权。尽管双方在法律上无直接关联(工商信息显示“胖都来”与胖东来无股权交集),但这场命名争议已演变为一场品牌形象与公众认知的博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名背后:舆论压力与品牌策略的双重考量

5月10日,都建明在社交平台公开表态称“胖都来”可更名,并向网友征集新名称。这一举动被解读为对舆论压力的妥协,亦是对品牌策略的主动调整。有网友调侃称,从“淘都来”(原注册商标)到“胖都来”,再到如今的“盈都来”,品牌名称的变迁折射出创始团队对市场反馈的敏锐嗅觉。

据内部人士透露,“盈都来”中的“盈”字取自集团母公司“盈中控股”,意在强调资本实力与商业愿景。不过,此次更名是否直接受胖东来诉讼影响,官方尚未明确回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争议中的营销逻辑:流量与风险并存

从开业时邀请明星造势,到更名事件的全网发酵,“胖都来”始终处于舆论风口。有评论指出,这场争议本质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通过“撞名”引发关注,再以“更名”收割流量,最终实现低成本品牌曝光。数据显示,更名当日相关话题阅读量破亿,抖音、微博等平台讨论热度居高不下。

然而,这种策略也伴随风险。法律专家指出,若胖东来进一步提起商标侵权诉讼,“盈都来”仍可能面临法律挑战。此外,频繁更名可能导致消费者认知混乱,对品牌长期发展形成掣肘。

未来之路:从“名”到“实”的转型挑战

更名仅是第一步。目前,“盈都来”微信公众号与抖音账号虽已完成标识更换,但内容仍处空白状态,二期智慧商业综合体项目也尚未公布具体规划。都建明曾强调,品牌的核心并非名称,而是“能否帮服装厂清库存、助年轻人低成本创业”。这一表态揭示了“盈都来”试图以供应链整合与商业模式创新突围的野心。

然而,公众更关心的是,褪去争议光环后,“盈都来”能否真正兑现“丰盈、富足”的承诺?其宣称的“共享平台+全渠道运营”模式,能否在竞争激烈的零售市场中立足?这些问题,仍需时间与市场检验。

结语:品牌的价值在于内核,而非符号

“胖都来”更名“盈都来”,既是商业争议的终局,也是品牌新生的起点。这场风波提醒企业:名称可以更换,但品牌的根基在于产品品质、服务理念与社会责任。若仅将“改名”视为危机公关的手段,而忽视商业本质的深耕,则可能陷入“流量狂欢”后的虚无。对于“盈都来”而言,如何将舆论关注转化为用户忠诚度,将是其未来发展的真正考题。

#胖都来连夜更名为盈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