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歌手2025》首期节目开播,林志炫以一首改编版《悟空》登台竞演。
然而,这场被他自己称为“等了七年”的表演,却因“难听”二字冲上热搜,现场观众投票将他推至第七名,险些淘汰。
一边是网友吐槽“用力过猛”“像疯掉的鹦鹉”,另一边则是粉丝力挺“艺术创新”“文化输出”。
这场争议背后,到底是一场音乐审美的碰撞,还是一场“自嗨式”表演的翻车?

林志炫版的《悟空》颠覆了原版戴荃的国风摇滚基调,加入了京剧唱腔、快嘴念白和音乐剧式的舞台叙事。
他身着五色“唐三彩战甲”,试图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和戏剧化的演唱展现孙悟空的“魔性”。
然而,这种“实验性”改编让不少观众直呼“听不懂”:“一惊一乍的,像在演情景剧”“歌词节奏太碎,根本抓不住调”。
有乐评人指出,林志炫的版本过于追求技巧展示,高音、转音密集堆砌,反而掩盖了歌曲本身的情感表达。
网友调侃:“戴荃唱的是‘踏碎凌霄’,林志炫唱的是‘大闹天宫时走错片场’。”

争议的核心,其实是音乐审美的分歧。
普通观众更倾向“入耳即舒适”的体验。
直播舞台上的《悟空》改编复杂,加上林志炫略带紧绷的嗓音,让许多人觉得“刺耳”“难消化”。
专业乐评人则分化明显。
丁太升直言“《悟空》本身就是烂歌”,批评林志炫“为改编而改编”;而戴荃(原唱)力挺音乐多元性,认为“无需争高下,感受即可”。
有趣的是,林志炫的粉丝认为这种改编“有文化野心”:“唐三彩造型是致敬传统,快嘴念白是创新尝试,你们不懂艺术!”

面对争议,林志炫在赛后回应:“我对完成度很满意,造型和改编都有文化考量。”
他解释,五色战甲灵感来自唐三彩,想通过视觉冲击传递东方美学;快嘴段落则是为了表现孙悟空的“狂傲与挣扎”。
然而,这番“用心良苦”并未完全打动大众。
有网友反问:“如果观众听歌还得先补课‘唐三彩寓意’,是不是太累了?”

林志炫的《悟空》之争,看似是“难听与否”的争吵,实则暴露了音乐市场的深层问题:
艺术探索与大众口味的割裂。林志炫追求先锋表达,但直播舞台的“一次性消费”特性,让复杂改编难被即时消化。
流量时代的分众化。有人爱单依纯的“仙嗓”(当期冠军),也有人挺林志炫的“实验”,但热搜机制放大了极端评价,让理性讨论变得稀缺。
说到底,音乐本无绝对“高低”,只有“合不合胃口”。
这就像有人爱吃火锅的热闹,也有人爱品清茶的余韵——只要创作者尊重舞台,听众保持开放,市场才能容得下更多“不一样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