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9日 央视新闻“房屋在地震中不倒,才是真正的生命防线。”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日,由其团队研发的“隔震支座”技术因显著提升建筑抗震能力,获联合国减灾署高度评价,称其为“全球抗震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唐山余震催生科研决心
1976年,周福霖参与唐山大地震灾后调查期间,亲历6.9级强余震险境。“同事被甩飞、房门变形无法开启,我以为生命将终结于那12秒。”他回忆道。尽管房屋未倒塌,但废墟中幸存者的一句质问——“你们搞科学的,为何地震一来房全塌了?”令他立下誓言:“余生定要造出震不垮的房屋!”
从油毡布到“隔震支座”:灵感源于灾难
在唐山调研中,两栋因底部铺设油毡防潮层而滑移避灾的“楼坚强”启发了周福霖。经多年攻关,团队研发出“橡胶隔震支座”——通过在建筑底部增设柔性隔离层,使房屋可水平滑动削弱地震波冲击。1993年,国内首栋应用该技术的建筑落成,迄今历经多次强震仍完好无损。联合国报告指出,该技术将建筑抗震性能提升至传统结构的4-8倍。
百年试验验证技术可靠性
为验证隔震支座长期稳定性,周福霖团队自2000年启动一项跨越世纪的试验,计划持续百年。试验模拟支座在极端压力、温湿变化下的老化过程,每阶段数据由专人交接记录。“即使我看不到结果,但百年后人们会确信,这是地震中的‘安全岛’。”周福霖强调。
技术应用挽救百万生命
目前,我国超1.3万栋重要建筑(如医院、学校)已采用隔震技术,云南、四川等地震高发区覆盖率超60%。2024年甘肃6.2级地震中,隔震建筑内仪器仅记录到轻微晃动,室内物品未倾倒,印证了技术的有效性。周福霖表示:“未来目标是让隔震技术惠及普通民居,筑牢生命防线。”
综合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社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