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5月12日,中美在瑞士日内瓦达成了日内瓦声明,表面上看,美国总统特朗普成功争取到了中国撤销部分反制措施,美方同步取消了此前加征的多个对华关税条款。

白宫对外宣称,这是美国对中国贸易政策的又一次胜利。

然而现实是在协议签署后的几天里,美国国内的媒体、智库、企业界与部分政治势力,迅速对外披露了协议背后的真实博弈:这不是一次胜利,而是一场“战略性溃败”。

美媒来揭老底,称特朗普对中国让步,是因为被中方打到了“七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从强硬到妥协

众多美国主流媒体罕见地站到了中国一边,纷纷批评特朗普政府的对华策略“以失败告终”。

这一舆论浪潮的背后,其实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政治逻辑——特朗普在对华政策上的退让,并非出于理性战略调整,而是被其“基本盘”逼到了谈判桌前。

这场看似外交事件的风波,实则是美国国内矛盾在国际政策上的一次集中爆发。

特朗普一贯以“强硬对华”的形象示人,其在任期内推动了一系列对中国的高压经济政策,包括加征关税、限制中企进入美国市场、对华为等科技巨头进行技术封锁等。

然而,在日内瓦协议签署前的几周,美国对华政策却突然转向,呈现出明显的“降温”趋势。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白宫方面主动提议恢复中美高层贸易对话,并在日内瓦设定了“非常紧迫的议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态度的急剧变化,据《华盛顿邮报》援引白宫内部人士的爆料,特朗普政府在过去一个月内曾举行了多场闭门会议,主题集中在如何降低对华冲突强度,特别是在经济战线上寻求“体面收场”的策略。

白宫首席幕僚长苏西·威尔斯与财政部长贝森特,均在不同场合劝说总统“尽快达成协议,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背后并非特朗普个人理念发生了改变,而是他面对的政治压力已近临界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共和党内部保守派到跨国企业,再到产业工人组织与农场主协会,特朗普在过去数月遭遇了全面反弹。

他的对华强硬政策,不仅未能实现所谓的“制造业回流”,反而导致美国中西部“红州”选民生活成本上升、企业经营困难、出口受限。

特别是中国对美反制的精准打击,使得美国农业与能源出口几乎陷入停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反制打痛了特朗普的核心支持群体

促使特朗普急剧转向的关键变量,并不是外界广泛讨论的“稀土供应短缺”,或“芯片库存不足”,而是中国对美反制的精准性,直接打击了特朗普赖以维系政治资本的“基本盘”。

这一“基本盘”包括三大类人群:中部和南部农业州的农民、传统制造业蓝领工人、以及对共和党财政支持的重要企业家与金融资本。

2025年3月至4月,中国针对美方一系列关税行动,进行了多轮“有的放矢”的反制。首先是对美国出口到中国的粮食(玉米、大豆、小麦)大幅加税,并限制订单;其次是对棉花、猪肉、能源等典型红州产业进行进口缩减。

中国还暂停与部分美国机械设备和汽车制造商的技术合作与订单,直接导致这些行业出现库存积压和工厂裁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系列措施,在短期内迅速传导至美国内陆地区经济命脉,农产品价格暴跌、物流停滞、就业锐减。

根据《彭博社》的调研数据,2025年4月,美国中部七个农业州的失业率相比年初上涨了2.7个百分点,而出口下降幅度高达40%。

大量农民组织、工会开始向白宫表达强烈不满,甚至在多个州发起抗议活动。

不仅如此,美国主流企业,也无法承受供应链中断和出口受限的双重压力。特斯拉、卡特彼勒、波音、杜邦等公司首席执行官相继向白宫递交政策劝告,认为“继续与中国打贸易战将拖垮整个美国产业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斯拉CEO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直言不讳地批评特朗普“正在毁掉美国制造的未来”。

共和党内部也发生微妙裂变。不少深耕农业州的议员联名给白宫写信,要求调整对华政策,以保住选民经济利益。

曾经坚定支持特朗普对华政策的“茶党”保守派,也开始松动立场。在党内初选临近的背景下,特朗普清晰意识到,如果不迅速“止损”,他可能会失去连任竞选所必须的政治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主流舆论罕见“力挺中国”

协议签署后的最大意外之一,是美国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上的集体“倒戈”。

《华尔街日报》《大西洋月刊》《纽约时报》几乎同步发表社论与深度报道,批评白宫“在谈判中全面让步”。《华盛顿邮报》甚至引述白宫内部消息人士爆料,特朗普已经“失去所有关键盟友”,并承认“被现实打败”。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乔纳森·摩尔指出,“这一轮中美谈判,标志着特朗普经济民族主义的终结”,因为“连最核心的利益集团都抛弃了他”。

而《华尔街日报》则更为直接地表示:“这是一次由农民和企业家联合逼宫总统的行动,白宫不得不向中国递交妥协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舆论风暴揭示了两个核心事实。

其一,中美之间的“博弈边界”已经不再是技术与市场,而是民生与政治生存;

其二,中国对美政策的针对性、节奏控制与反击精准度,已经具备影响美国内政走向的能力。这是以往的贸易战时代难以想象的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媒体并非“亲中”,而是出于对事实的还原和对政府政策逻辑的追问。

在自由媒体体系下,特朗普无法掩盖其政策失败的本质。《大西洋月刊》的评论指出:“特朗普在政治意志与国家利益之间选择了前者,结果却两头落空。”

当媒体都在质疑其领导力时,特朗普所维系的“强人形象”也正面临瓦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日内瓦声明》的签署不仅是中美之间经济谈判的一次重要转折,更是美国内部政治斗争、社会经济结构矛盾与媒体监督功能合力作用下的产物。

特朗普政府的让步表面看是短期妥协,实则反映出美国对华施压政策的体系性疲软。

当“基本盘”不再支持贸易战,当企业与金融资本集体发声,当媒体不再配合唱高调——任何总统都无法无视这种系统性反馈。

对于中方而言,这一结果的达成也并非偶然。

中国政府在政策应对上保持高度克制与精准打击并行,通过不对称反制与利益重构,实现了对美国施压成本的提升,并将外交博弈与经济联动有效结合。

更重要的是,中国此次并未借胜追击,而是在保持战略底线的基础上展现了对话意愿与互利态度,这有助于稳定未来中美关系的互动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