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一名女生的独特生活轨迹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热议。她白天是医院里救死扶伤的康复师,夜晚则化身废品回收站的 “忙碌身影”,这样的双重身份着实吸引了不少网友的目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 月 15 日,当事人熊女士向记者揭开了自己双面生活的面纱。白天,她是成都一家私立医院康复科的医生,专注于为住院的老年人进行康复理疗和功能锻炼。每天早上八点,她准时开启医院的工作之旅,直到下午五点半下班。而下班后,她便马不停蹄地赶到父母开的废品回收站帮忙。“我多干点他们就少干点,也学习了一项生存技能”,熊女士质朴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父母的关爱和自我成长的追求。

熊女士家的废品站主要收购金属类废品,而金属废品分类繁杂,每天光是理货,将每个种类分好堆,就是一项不小的工程。不仅如此,她还要参与搬货,长期的锻炼甚至让她手臂上都长出了肌肉。废品站除了熊女士一家,还有两名工人负责操作机器。每天,熊女士都要忙到九十点,才和父母一起踏上回家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熊女士与废品站的缘分从小学就已结下,长大后的她丝毫没有排斥这份 “副业”。“能挣钱,有什么好介意的”,简单的话语展现出她务实的态度。据熊女士透露,她在医院一个月的工资是四千块钱,而在废品站挣的钱比医院更多。虽然父母并非给她开正式工资,但平日里也会多给些零花钱。

从学校康复治疗专业毕业后,熊女士进入医院工作已有四年。在医院,她注重个人卫生,而到了废品站,又是另一番模样。不过她表示,回收金属并不脏,只是偶尔会有些铁锈粘在衣服上,身上并不会脏,她很好地调节着两份工作之间的转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络上,也有部分网友质疑熊女士是在 “起号”,试图通过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吸引流量。对此,熊女士果断否认,她称自己只是在记录日常,并且从 2020 年就开始发布废品站的视频了。熊女士的故事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恰恰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生活价值的重新思考。在这个崇尚斜杠青年的时代,职业身份早已不再是单一标签,而是可以多元拓展的生命维度。

在康复治疗室,熊女士用专业手法为老人缓解病痛时,她收获的是职业尊严;在废品站挥汗如雨时,金属碰撞声中藏着她对家庭的担当。这两种看似割裂的场景,实则构成了完整的生活拼图——就像她分拣金属时熟练区分的铜铁铝,每类材料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跨界生活并非没有挑战。凌晨整理完废品的疲惫,可能会影响次日治疗时的专注力;沾着铁锈的工作服与白大褂的鲜明对比,也曾让她遭遇异样眼光。但熊女士摸索出了独特的平衡术:她在更衣室常备湿巾和免洗消毒液,金属分类时戴的劳保手套总会多备几副送给住院老人做康复训练用。这些细节透露出,两种身份不是割裂的平行线,而是相互滋养的螺旋。

在物质丰裕却充满变数的时代,保持多种生存技能不是退路,而是给未来埋下的彩蛋。正如她分拣的金属终将在熔炉中获得新生,那些看似矛盾的身份标签,终将在时光淬炼中融合成独特的人生合金。在追求职业梦想的同时,她不忘为家庭贡献力量,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多重价值。你身边有没有这样身兼数职、努力生活的人呢?对于熊女士的选择,你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一起为这些努力生活的人点赞。

用真实的记录,笔者要为那些平凡和不凡发声!我们相信,真实故事,更具说服力,更感动人心。更多资讯请关注:艺飞说!

#图文打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