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晨光中的福建福清核电基地,银灰色的核电机组巍然矗立于海岸线上。其中,5、6号机组顶部的双层安全壳设计赋予其独特的“头箍”轮廓,这不仅是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物理标识,更象征着中国核电工业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历史跨越。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受访者供图)
2025年5月14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已连续安全稳定运行1000天、累计发电超370亿千瓦时,国内外“华龙一号”在运在建机组总数达到41台,成为全球在运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的成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核电技术的安全性与先进性,成为全球能源转型中不可忽视的“中国方案”。
海岸线上的钢铁巨人,以轰鸣声诉说着一个民族的核能发展创新史。
【一】
“华龙一号”的诞生,是中国核工业30余年科研积淀的结晶。从秦山核电站的起步到福清示范工程的成熟,中国核电经历了从技术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的完整路径。
选择以自主创新破局,中核集团研发团队突破177组燃料组件堆芯设计、能动与非能动安全系统结合、双层安全壳结构等核心技术,形成700余项国内专利、65项国际专利和125项软件著作权,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等核心装备实现自主化、国产化,装备研发制造能力显著提升,国内首堆工程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8%。
这一技术体系的突破,不仅体现在安全性上。对核工业来说,安全走到哪一步,高质量发展才能走到哪一步。核电站的安全性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技术先进性的终极考验。“华龙一号”通过多项创新设计重构了核电安全边界:双重保险的安全系统,结合能动(依赖外部动力)与非能动(依赖自然循环)冷却技术,即使在极端断电情况下,堆芯上方数千吨重力水箱仍可自动启动,确保余热导出;钢筋铁骨的双层安全壳:内壳厚度1.3米、外壳1.8米的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形成放射性物质的终极屏障。
福清核电5号机组连续安全稳定运行1000天,以及示范工程连续两年“零非停”的佳绩,不仅验证了设计可靠性,更标志着中国核电运营能力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二】
从设备国产化到全球协同,“华龙一号”的技术突破带动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全面升级。项目涉及7万余台套设备,推动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等国企突破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等411项关键设备国产化,带动上下游近6000家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供应体系。
作为绿色引擎,核电还是助力“双碳”目标的清洁力量。作为低碳能源体系的支柱技术,“华龙一号”单台机组年发电量达100亿千瓦时,可满足中等发达国家百万人口年用电需求,等效减排二氧化碳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万棵。有专家分析,全球41台在建在运的“华龙一号”机组若全部投运,年减排量将超3.3亿吨,对全球碳减排的贡献相当于新增8个亚马逊雨林的固碳能力。
这一数据背后,是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坚定步伐。华龙一号的批量化建设,正加速推动中国从“以煤为主”向“多元清洁”的能源体系转型。
【三】
持续创新创优,以自主创新捍卫能源安全,以开放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第四代核能技术的研发与核能综合利用(如供热、海水淡化)的拓展,中国核电将在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产业升级中扮演更核心的角色。正如福清核电三厂副厂长朱金刚所言:“‘华龙一号’的稳定运行,再次验证了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安全性和先进性,为全球清洁能源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1000天安全运行,既是中国核电工业蜕变的新见证,也是全球清洁能源革命的新起点。它证明:唯有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话语权;唯有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才能让科技之光惠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中国核电的故事,正在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