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招标公告引起南通人的关注——东南大学南通校区前期方案研究正式启动,江苏这座普通地级市即将迎来第一所985高校的落户。

对于刚刚跻身“万亿GDP俱乐部”的南通而言,这不仅是教育版图的突破性跨越,更是一场城市能级跃升的战略突围。

南通的经济发展素来以制造业见长,2023年GDP突破万亿大关的背后,是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能源等产业的强势支撑。然而,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薄弱,一直是这座城市难以回避的痛点。

翻开高校名录,除了本地龙头南通大学外,鲜少见到顶尖学府的身影。这种“经济巨人、教育矮子”的错位,让南通在人才竞争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东南大学的到来,恰似一剂强心针。作为“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其在土木建筑、电子信息、海洋科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与南通正在发力的海洋经济、智能制造高度契合。

据招标公告透露,东南大学南通校区计容面积43万平方米。可以预见,南通与东南大学这场合作绝非简单的物理空间叠加,而是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的深度产教融合。

南通对东南大学的诚意,体现在一连串密集的行动中。从2023年底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到2024年将校区建设纳入政府重点项目,再到近期揭牌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南通分院、签约东南大学附属南通第一人民医院,每一步都彰显着"要项目更要生态"的深谋远虑。这

种“保姆式”服务并非偶然——南通深知,吸引顶尖高校不能仅靠土地和资金,更需要构建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

值得关注的是,双方的合作早已超越传统校区建设的范畴。在五山滨江片区、紫琅科技城等地标性区域的前期考察中,不难发现南通正试图将高校资源嵌入城市发展的肌理。

这种“校区-园区-城区”三位一体的布局,让人联想到斯坦福之于硅谷、清华之于中关村的发展范式。

未来东南大学的学术基因融入南通的创新血脉,或许将催生出独特的“江海科创走廊”。

此次合作的深层战略价值,在于其对海洋强国战略的精准响应。东南大学国际海洋学院的设立,不仅填补了江苏海洋高等教育的空白,更与山东、浙江等沿海省份形成南北呼应。

南通的区位优势在此凸显无疑——北接环渤海经济圈,南融长三角一体化,东临黄海,西接长江,既是江海联运枢纽,又是陆海联动支点。

东南大学海洋学科的落地,将助力江苏在新一轮海洋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

作为普通地级市,南通的实践为同类城市提供了生动样本。在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后,如何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答案或许就藏在“创新驱动”四个字里。

相较于动辄千亿的产业投资,引进顶尖高校看似见效缓慢,实则是在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当高素质人才池形成“虹吸效应”,当产学研链条实现闭环运行,城市便获得了穿越经济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这场"双向奔赴"才刚刚启程。如何避免高校沦为“挂牌校区”,如何确保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如何平衡短期政绩与长期效益,都是考验主政者智慧的必答题。

但至少此刻,站在长江入海口,南通看到了希望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