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张家界,那条穿村而过的焦柳铁路,再次传来令人心碎的消息。
就在不久前,已经有18条生命在这段铁轨上消逝,而今,又一位近六旬的老人不幸被撞身亡,让这个数字攀升至19。

作者-杨 编辑-杨
悲剧一再重演,铁路部门终于承诺要加装防护栏了。
可对于每天要到铁路对面田里干活的村民们来说,这防护栏是安全了,但绕远路咋办?
他们盼望着,除了护栏,能不能多修些涵洞或者天桥,给他们留条方便的生路啊。

这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和破碎的家庭。
就在这起最新的事故发生前不久,也就是今年的四月初,十五岁的宋玉莹,一个在智力上有些障碍的留守女孩,也在这段无情的铁轨上结束了她短暂的一生。
对于她的家人来说,这个打击是毁灭性的。

宋玉莹生前照
女孩的母亲瞿女士在提到女儿时,声音里满是痛楚。
她说,女儿虽然有些特殊,却是全家人的心头肉,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大家都非常宠爱她。
平日里,瞿女士和丈夫在外地打工补贴家用,女儿主要由年迈的婆婆照料。

孩子出事已经一个多月了,巨大的悲痛仍然笼罩着这个家庭,他们甚至不敢在老人面前过多提及这件事,生怕老人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
更让家属感到心寒的是与铁路方面的沟通。
据瞿女士说,铁路方面起初提出的赔偿金额是三万元。
后来,这个数字又变更为最高九万元。

这样的数额,对于一个逝去的生命,对于一个家庭承受的无尽伤痛而言,他们表示难以接受。
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关乎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属情感的慰藉啊!

这样的悲剧,在焦柳铁路张家界永定区的宋家湾村路段,并非孤例。
多年以来,这段铁路就像一道难以逾越的生死线,横亘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有村民告诉记者,他们村子里确实发生过很多起火车撞人的事件,那呼啸而过的列车,成了悬在他们心头的一把利剑。

一位村民的家就紧挨着铁道,近到什么程度呢?
她家养的鸽子,都曾不幸被飞驰的火车撞死过。
更让村民们无奈的是,他们赖以为生的果树和农田,很多都在铁路的另一边。
这意味着,要去田里干活,就必须得穿过这条危险的铁路线。

目前虽然也有涵洞可供通行,但村民们普遍反映,这些涵洞的位置往往设置得不太方便,需要绕行相当远的一段路。
对于每天都要下地劳作的村民,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这无疑增加了许多额外的负担。
另一位村民的经历则更加令人痛心,他有两位亲人,都是在这段铁路上被火车撞倒后不幸身亡的。

面对这样的切肤之痛,他们对安全的渴望可想而知。
所以,当提到修建防护栅栏时,村民们是赞成的,毕竟谁也不想再看到悲剧发生。
但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个非常实际的诉求:希望在修建栅栏的同时,能够增设一些涵洞或者人行天桥。

这样一来,既能保障大家的人身安全,也能方便他们穿过铁路去对面的田地里劳作,不至于为了生计而不得不选择绕远路,或者,在万般无奈之下,再次冒险横穿铁路。
面对接二连三的伤亡事故和媒体的持续关注,铁路部门也终于给出了回应。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张家界工务段方面表示,相关媒体报道中提到的焦柳铁路禾家村至张家界北区间宋家湾村路段多次发生人员横越铁路被火车撞致身亡的情况,基本属实。
他们也承认,对于这一路段频发的路外伤亡事故,铁路部门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

过去,他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铁路沿线加装安全提醒标识,要求火车司机在经过这些村庄路段时加强瞭望并鸣笛示警,引导村民尽量从就近的涵洞穿越铁路,以及开展路外安全宣传教育等等。
然而,从事后不断攀升的伤亡数字来看,这些措施的效果,恐怕并不尽如人意。

那些冰冷的标识,在日复一日的熟悉后,或许渐渐失去了警示的效力;火车鸣笛声虽响,但对于生活在铁路边,早已习惯了这种声音的村民来说,又能起到多大的提醒作用呢?
更何况,如果就近的涵洞确实如村民所说的那样“绕远”,那么这种引导的实际效果,恐怕也要大打折扣了。

如今,在又一条生命逝去之后,铁路部门决定采取更具实质性的行动。
他们计划对该区间实施防护栅栏封闭工程。
据称,这项工程在今年二月份就已经完成了现场的踏勘任务,目前各项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预计在今年六月份就可以开始正式施工了。

铁路部门还提到,为方便附近村民出行,他们已经在宋家湾村路段附近修建了两处交通涵洞。
只是,这两处涵洞是否真的能够满足沿线众多村民的便捷通行需求,从村民们的反馈来看,似乎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放眼全国,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其建设和运营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当这些钢铁巨龙穿梭于广袤的乡村,尤其是当它们不可避免地要经过一些人口相对密集的村镇时,如何平衡运输效率与沿线居民的生命安全及生活便利,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对于铁路穿越居民区的路段,通常会采取更为严格和全面的安全防护措施。
这不仅仅包括设置物理隔离的防护栅栏,更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足够数量和合理布局的立交化通道,如天桥、地下涵洞,甚至是车行立交桥,以确保铁路运行的封闭性和沿线居民通行的安全性与便捷性。

在规划新建铁路线路时,也往往会进行更充分的社会影响评估,尽量避开人口稠密区,或者在穿越时预留足够的安全空间和便利设施。
相比之下,我们的一些老旧铁路,由于历史原因,可能在建设之初就存在一些先天不足,沿线安全设施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人们对生命安全日益增长的需求。

双方需要更紧密地合作,共同投入,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单纯依靠铁路部门的单方面投入,或者仅仅将责任归咎于某一方,都可能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

如今,焦柳铁路宋家湾村路段以及其他五个区间的防护栅栏封闭工程即将陆续展开,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至少在物理隔离方面,能够大大降低行人横穿铁路的风险。
未来,总计六十七公里的铁路线路将得到封闭。

铁路部门也表示,将联合地方相关部门,继续深入焦柳铁路沿线的村庄、社区和学校,加强路外安全宣传,加装或更换安全警示标语,引导沿线群众增强安全出行意识,切实做好人身安全防护。
这些举措,都值得肯定。

然而,村民们对于增设便捷通道的呼声,依然回荡在耳边。
如果防护栅栏建起来了,确实能够阻止人们冒险跨越,但如果那些“绕远”的涵洞依然是村民们出行的唯一选择,那么他们的生产生活必然会受到影响。

会不会有人为了少走那几里路,而试图破坏护栏,或者翻越护栏呢?
这会不会又催生出新的安全隐患?
我们期待着,在安全得到保障的同时,沿线村民的合理诉求也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妥善的解决。

毕竟,铁路的建设和发展,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服务于人,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而不是带来隔阂与不便,更不应该成为吞噬生命的陷阱。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真正倾听民意,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安全与便利不再是一道难以两全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