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波反制操作,看似突然,实则是把憋了有七年之久的旧账与新仇一起给清算掉了。美国在2018年,以“国家安全”作为借口,对印度的钢铝加征税收,每年都将印度12亿美元的出口给卡住了。这事就如同喉咙之中卡了一根鱼刺一般,印度既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要是到2025年才着手去做,那这其中其实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考虑,每一步都显得特别清楚且明白。
第一层是止损窗口期到了。美国4月2日对印度抡起"对等关税"大棒把平均税率从不足2%提到26%。直接让印度,对美出口成本,暴增7.3个百分点。按全球贸易研究机构测算,印度本财年对美出口要蒸发73亿美元,相当于全国出口总额的6.4%。更狠的是美国专门盯着印度海产品开刀,冷冻鱼虾,这类原本在免税范围之内的商品,如今却得要缴纳百分之二十六的关税,直接打掉印度海产品出口的三分之一江山。印度这时候不反击,国内渔业和制造业的饭碗就要被端了。
第二层是选举年压力。莫迪政府在2025年即将面临大选,“农民选票”以及“经济增长”这两大雷区,必须得同时去跨越、去应对。美国这次重点打击印度农产品,双方在杏仁,以及开心果等坚果类产品方面的关税差几乎达到了40%。这些产业背后是印度数千万农户,要是直接向美国低头,继而降关税的话,那莫迪的农村票仓,便会立刻出现崩盘的情况。反手对美国农产品加税,这样既能够保住农民的基本盘,又能够将国内的通胀压力进行转移。印度4月CPI已经冲到6.1%,再让美国廉价农产品进来砸盘,物价就得起飞。
第三层是产业链转移的博弈。美国现在正逼着印度去开放汽车市场,像特斯拉这样的企业,想要进入到这个市场当中来获取一些利益。印度现有政策对4万美元以下进口车收60%税,超过4万美元直接翻倍到100%,实际落地成本能飙到车价的210%。这次反制清单里大概率包含汽车零部件,税率可能冲着100%去。表面看,是在报复美国的钢铝税,实际上,是为了保护本土车企塔塔以及马恒达的那种市场垄断地位,毕竟印度汽车业占了制造业GDP的7%,这饭碗不能砸。
具体到关税数字,印度这次,大概率地,玩起了“精准打击”。在农产品这一范畴里,像杏仁苹果以及豆类这类商品,是美国向印度出口的重要物品,这些产品的税率或许有可能从当下的30%提升至120%。故而此调整极有可能给相关贸易活动造成极大的影响,进而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
直接复制2019年报复性关税模板,化工品以及机械部件这类,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印度或许会将平均税率从12%提升至25%到30%之间,和美国对印度工程机械的加税幅度对等。最绝的是摩托车关税,印度之前把哈雷戴维森进口税从100%降到50%示好,这次可能杀个回马枪重新拉满到100%,既打疼美国又安抚国内民族主义情绪。
反制背后的经济账经不起细算,印度在2023年,对美贸易顺差为320至456亿美元,主要靠珠宝、药品、石化产品撑着。美国若果真使出全力,将这些具有优势的产业的关税调整至相同水平,印度每年得多掏64亿美元关税成本,GDP增速得掉0.6个百分点。所以莫迪政府玩的是"以打促谈",反制清单看似凶猛,实际留了后手。如果美国在钢铝税议题上稍微松一松,那印度就能在任何时候把这些关税给取消掉。
但这种走钢丝的操作风险极大,印度此刻左手高高举起那所谓的“反制大棒”,右手呢却依旧在与美国商谈自贸协定之事。甚至提出对美钢铁、汽车零部件、药品搞零关税。这种精神分裂式的谈判策略,搞得本土企业,集体懵逼。印度工业联合会已经开骂,说政府这是"逼着本土企业喝敌敌畏解渴"。更魔幻的是,印度刚宣布反制美国,转头就被中国加了48.4%166.2%的反倾销税,彻底沦为大国博弈的夹心饼干。
说到底印度这波操作是旧伤未愈又添新愁,七年前那把未曾敢落下的刀,如今在砍下去的时候,却发现刀刃已然锈蚀了。美国那边,特朗普压根不吃威胁这套,反手就能把对印关税提到50%,中国这边,产业转移的窗口期不会等人。莫迪现在最该担心的不是关税表上的数字,而是外资撤离的速度。2025年头四个月,已有230亿美元外资撤离印度股市转投中国,这个窟窿可比关税难补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