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

郭味蕖(1908-1971),原名忻,后改慰劬、味蘧、味蕖;曾用别号汾阳王孙、浮翁,晚号散翁;堂号知鱼堂、二湘堂、疏园等。山东潍坊人,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型花鸟画大家,中央美院国画系花鸟画科的创建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月上》

郭味蕖:于平凡中见非凡,用心雕琢每一处

文/郭味蕖

我很喜欢花鸟画,别的画也喜爱,但主要精力是放在花鸟画上。我很小就喜欢画画,我家山东潍县,是很重视和提倡文化的,所以环境氛围很好。这种风气和影响,一直可以推溯到郑板桥在潍县做县长的时候。他的书画很有名,当时人们竞相效仿,以后代代相传,风气日盛。

地方上又有位大收藏家,是毛公鼎的收藏者,家藏晋唐以来书画珍品,室号“晋唐书画馆”,在当时不亚于故宫之陈列。著名的书画家刘嘉颖,曾把其所藏金石书画全部都临摹过,深得其培养。而刘氏又有很多学生,我在小学时代的丁(东斋)先生、中学时代的刘(秩东)先生,都是他的学生。

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我自幼喜欢画画。读中学的时候,便参加了上海美专函授班学习,三期毕业。开始学擦炭画,继而西洋水彩,往返地函寄画本、范本,这使我以后很顺利地考取了上海艺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大好春光》

在上海艺专,学的是西画系,也画一些国画。但当时认为国画已很腐败,青年人怎么能学国画呢?当时一年级学素描,石膏、静物之类;二年级以后学油画人体,风景画是自由课,课外自己画的。

毕业以后,在山东师范教学,那是一种中西合璧的画。后来感到很无聊,对艺术提高不大,便考取了故宫博物院研究班,开始了踏实地专心地临古、学习传统的时期。研究班设在当时西华门内武英殿宝蕴楼,开设三个房间,分为山水、人物、花鸟。

我初临花鸟,后又转为山水。所临全是院内所藏名家真迹,墙上悬挂的书画三天一换,可以随时观摩。临摹设有专用的临摹台,长案红毡,条件很好,通过这段临摹,才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画,感到洋画有意思,国画也有意思,中国人更应该懂得中国画,开始对国画着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鸡舍图》

当时的临摹,分为几个阶段进行。从张子祥入手,继之是赵之谦。张是没骨法,勾线很少;赵之谦用色浓艳富丽。尔后是任阜长,他主要是勾线。再后便学习明代的东西,周之冕、陈白阳、沈石田、文徵明。我临古的学习,一直延续了五六年。多不用颜色,只用墨画各种花卉。并结合学习“扬州八家”,在内容上兰竹占了很大比重。

我的画竹,即始于此,并开始自己种竹。这是一种生长不会很高的所谓“罗汉竹”,从出笋、成长以及浇水多少的种种变化,都有所了解,深人观察其生长生活规律。我的画竹,不是一般画家所专门一科的画竹,在我的画中,是当草来用的。主要是从现实中来,虽有规律,但运用得比较随便。

再谈从临摹到写生到创作。临摹是基础课,很重要。古人已创造了很好的笔墨技巧,我们要继承。我们要有自己的创造,要推陈出新,便必须通过临摹,向古人学习。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可能有发扬创造。这是规律,永远是这样的。将来也必然有人继承我们,又有创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2年,郭味蕖夫妇与母亲、孩子合影于北海公园(后排左二为郭味蕖、左一为郭怡孮,前排最小者为郭玫孮)

临摹时,要特别注意研究,如临帖要认真读帖,临画也要认真读画。看古画,必须多想多钻研。看看古人是如何画的,同样题材我将怎样画,明人清人又怎样画。要在比较中发现其特征,时代的气息、个人的风范和受有当时画风的影响如何。一个画家,看他继承了谁,又影响了谁,要从纵横联系、互相对比中去分析了解各自的特征。能够识别真伪也是一种必要的常识,否则就很难鉴别其好坏。

总之,凡临摹,总要眼看、心想、手临,全面运用。因为我们要通过临摹,不只是掌握一些表面的技法,还有其他金石书法的多方面修养。黄宾虹的画,整体看来,自是黄宾虹的风貌,而仔细分析,又有黄王倪吴的笔法。赵之谦以北碑人画,吴昌硕更熔以猎褐。所以他们的画中,有丰富、深厚的内在东西。若没有这些复杂的材料,仿佛清水煮白菜,其味必然淡薄。

在写生方面,古人说的“行万里路”,就包括了这个深入现实、观察生活的阶段。不论画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要深入到现实中去,否则,是不能创造出为人们所喜爱的好作品来的。临摹是基础,很重要,但仅限于临摹,则又是片面的。临摹学习了古人的技法,是写生的本领。写生是要剪取素材,一方面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去搜集素材,一方面又要广泛地积累不一定立即可用的素材。见到山石、水口、坡石,就随时记录下来,仿佛遇到了好菜,先买了来以后再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春渚》

写生跟速写不同。写生主要是记录形象,整体、局部都要细画。一枝松枝,画的精微,等于全树都已知道,已足以用。速写则取其整体造型,大的动势。没有目的的画来的东西没有用处,而有用之处,又往往没画。速写要求短时间内完成,如鸟的动态,必须用快速的笔触,捕捉住它优美的一刹那。而无论如何迅速,也终须低下头来画,这便包括了默写的成分。

默写可分为两个阶段:一幅画临过以后,再默写一张,而变更其姿态,即把临摹中得来的能力,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创作中去;再是在写生中运用临摹得来的技巧,而更加人主观的创造。因此,默写是接近了创作的。

写生要注意深人观察,我们看花和鸟,要超过一般人的深度。花萼的反正、蕉叶的翻转,此是常人所看不到处,却正是我们的用心处,要从中发现和表现出美来。因此,体验生活、观察现实的时间,是远比绘画要长得多的。花和鸟都不是孤立的,它们生活规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高山之松矮,平原上的就高,和风吹有关。山间之松弯曲而向上,是为了向阳。平原的萱花,叶子向四面纷披,而峭壁下的则是一边倾倒,绝不向壁。瓶中写生得来的花卉动态,不与大地生长的相同。动植物的颜色、神态,又因四时变化、风晴雨露而不同。这些,都必须深人观察,全面了解,不是看了便画就可以画得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归兴》

在创作中,一幅画须有宾主,即一花一鸟本身,也须有主从详略。一只鸟全身工细精到,必成标本。任伯年的鸟,只头、眼精致,而尾、翅则从简,甚至为枝叶掩盖,略去不画。面面俱到,倒是不好的。

下面谈谈我在花鸟画创作中的追求和表现方法。近年来,在花鸟画创作中,我正在进行“三结合”的探索。

工笔与写意的结合。这在齐白石的作品中是已经有过先例了。他用写意笔法画花卉,以工笔笔法画草虫。泼墨和重彩的结合,还有花鸟和山水的结合。花鸟和山水的结合是要画出花鸟所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大自然中的一个角落,衬以悬崖、水口、坡石,用以增加氛围。明代林良、吕纪,都用过这种方法。我想按照这几种结合的办法,努力去变化,看看能变出个什么面貌来。也可能失败,但我是有这个志向的。

在具体的表现方面用色:我喜欢用单纯的原色,粉、石黄、石青、朱砂,很少用间色和绿色。又喜欢用平涂,求其整体感强,要求远的和大的效果,不追求一花一叶的颜色变化。一笔下去,分出几种颜色,很容易,但整体看起来就会感到破碎,这种本事,是下乘的。如画一朵牡丹,要在一种颜色中求层次。我还避免用饱和色,即不用那种比例正合适的合成色。有人问我为什么用石青色画竹子,这道理很简单——为什么可以用墨画竹子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庚子岁始》

我还常用套色。用墨画了后,再重一次花青或赭石。又喜用套墨,如在花卉山石上压上几枝竹子,以增加层次。使用托色,是为了使色彩浓厚,有时在画面的背后,托染一层颜色。一般平涂色都有底色,石青用花青做底色,石绿用褚石,石青又可用淡墨,托色一般用白粉,或使用相近而较浅的颜色。在宣纸上面多次涂染,容易变脏,故须一次染就。

表现:写意花鸟画的表现方法,大致不外勾花点叶、点花点叶、点花勒叶,勒花点叶、白描、淡彩晕染和泼墨七种。勾勒须有顿挫浓淡变化,不能如工笔画法的细腻。勾(选用墨勾,后点染颜色)勒(先点染颜色,然后再用墨勾)法南宋始有之,北宋时还只有勾填。

勾线有渴勾(干淡笔)、率勾(用水较多,运笔须快,如陈半老所画荷花、牡丹)、勾染(有深浅浓淡)。叶子用墨点,套花青,以衬救墨点之不足,又能增加厚重丰富的感觉。枝干也一样,或套墨,或套色。

构图:强调密中又密、稀中又稀的绝对化。重点放在偏处,避免所谓“三段分”,很少用开合法,强调整体大块的虚实,突出一部分,布白不使琐碎。也不一定避免整齐,如两个花头并立,一反常人的所谓“差参错落”的定则,这也是有法中无法,而又无法中有法,有规律又打破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东风》

透视:花鸟画的空间距离,不能拉得太远,又不能拉不开。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结合起来,视平线要统一,有时可以处理在画面以外。透视关系对了,自然便拉开了空间。

笔墨:用笔用墨是个重要的问题,为了提高艺术性,中国画的笔墨意境,不能不强调。在客观造型基础上,加强主观的笔墨技巧,两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如齐白石所说的“不似之似”的神似,这是内在的精神本质的像。

笔力不是指拿笔的结实。执笔高低,握管松紧,全要看需要。运笔时笔要在手中转动,以全用其墨,不使笔锋劈散。必要时,用画油画的执笔办法亦未尝不可。用笔妙处在于气韵,非水韵的下乘工夫所能及。用笔好了,体积、质量、重量感觉全能表现出来,如所谓的金刚柞、折钗股、屋漏痕、高山坠石、惊蛇人草等。

用墨分焦墨(干深墨)、渴墨(干淡墨)、浓墨(湿深墨)、淡墨(湿淡墨)几种,又有淋墨和积墨法,层层画去,是潘老、可染先生常用的。花卉中之山石的画法,不能同山水画中的那样复杂。

上面所谈的都只是我个人尝试着摸索的办法,希望大家多提些意见。构图形式,几乎古人已经都用过了;花卉又不依时代有所变异,人物还有个服饰的不同。如何能出点新意呢?我想,主要是人的思想感情,首先是自己的思想要跟上时代。潘老的画中,在这点是可崇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竹报平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惊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春山一夜雨潇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春晴花阴下,朦胧初醒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蔬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秋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丽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麦忙时节归来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案头迎春一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朝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嫩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花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清明池馆,芳信年年好,天淡淡,月溶溶,春意知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墙斜日数枝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田园丰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午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秋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丰年自是欢声沸,万人争看山茶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银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飞絮落花时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味蕖《缶翁破袈裟法,仿佛似之》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今日头条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