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中美经贸联合声明发布,全球屏息凝视的关税战首次迎来实质性缓和——美国取消91%的对华加征关税,保留10%;中国同步暂停24%的反制关税,并“采取必要措施”暂停或取消自4月2日以来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这一模糊表述背后,隐藏着最关键的变量:中国对7类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可能松绑,恢复对美出口。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有人质疑:“美国稀土库存告急,此时恢复出口是否太便宜他们?”但若细究博弈逻辑,这场看似让步的“松绑”,实则是一场更高维度的战略布局。

稀土不是土,而是17种稀有金属的总称,从战斗机引擎到新能源车电池,从智能手机到量子计算机,这些“工业维生素”渗透现代科技的血脉。全球92%的稀土精炼产能在中国,而美国军工产业链中,每架F-35战机需消耗408公斤稀土,特斯拉ModelY若断供稀土,生产线将直接瘫痪。中国自4月起对钐、镝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直接掐住美国军工与高科技产业的“七寸”,欧洲镝价应声暴涨200%,美国企业库存仅剩两周。

为何此时松绑?或许与这些因素有关。
1.筹码论:开关在手,谈判主动权不丢
中国稀土的出口量从来不是“能卖多少”,而是“想卖多少”。此次联合声明中,中方仅承诺“暂停非关税措施”,未直接取消管制。这意味着,稀土出口的阀门仍握在中国手中——若90天内美国在关税、科技制裁等问题上“不听话”,中国随时可重启断供。这种“以资源换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像极了一场精准的“停水停电”威慑:谈判桌前的美国,不得不掂量军工断链和选票经济的双重代价。

2.防“技术替代”:别逼出第二个“稀土中国”
历史教训摆在眼前:美国对华芯片封锁,反而加速中国自主产业链崛起。若中国长期断供稀土,美国势必倾举国之力重建稀土供应链。实际上,美国已启动《国防生产法案》,拨款1750万美元攻关稀土提炼技术,甚至拉拢乌克兰、蒙古试图“去中国化”。然而,从采矿到精炼,美国至少需10年才能摆脱依赖。此时适度松绑,恰如“放风筝”——既不让线断,也不让风筝失控,避免刺激对手孤注一掷。

3.经济利益:高价稀土收割全球红利
中国松绑出口,绝非“贱卖资源”。4月管制令后,欧洲铽价飙至3000美元/公斤,美国企业为保生产只能接受涨价。如今恢复出口,中国可借势将稀土定价权牢牢握在手中。正如网友所言:“以前卖白菜价是因产能过剩,现在全球刚需下,我们完全能按‘黄金价’卖。”这种“量减价升”的态势,反而让中国赚取更高附加值,同时为国内环保和技术升级争取资金。

对美国而言,稀土断供意味着F-35停产、新能源车计划搁浅、通胀加剧——这些全是特朗普政府连任路上的“炸弹”。而中国手握稀土王牌,却无需“梭哈”:国内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产业对稀土需求激增,适度出口既可平衡产能,又能换取关税让步。更重要的是,中国已通过《稀土管理条例》将资源管控制度化,打击走私、严控流向,确保“放出去的是筹码,不是威胁”。

回望这场博弈,中国从未将稀土视为“一锤子买卖”。从4月精准打击到5月有条件松绑,每一步都紧扣“可控性”与“可持续性”。正如网友调侃:“美国以为我们在第一层,其实我们在第五层。”当西方担忧中国“卡脖子”时,中国已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战略高手,从不用蛮力堵死对手,而是让对手在依赖与敬畏中,主动坐上谈判桌。
这场关税与稀土的博弈远未结束,但至少此刻,世界看到了一种更成熟的东方智慧——握紧王牌,却不轻易亮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