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Temu的美区系统更新了一行简短提示:“因配送路径调整,暂停来自中国的包裹发运。”
没有解释,没有时间表,没有补偿声明,只留下一个安静的界面和一堆发不出去的订单。
但懂跨境行业的人心里都明白,这次“断货”,根本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供应问题,它是一次清醒、克制、带着极强理性判断的主动抽身。

因为这场生意,已经没法继续谈下去了。
过去两年,中国电商平台Temu以“极致平价”席卷北美。无数美国用户第一次发现,一条打底裤只要1.2美元,一套无线耳机不到5美元,甚至狗粮也能买得比沃尔玛便宜。
但“便宜”从来不是免费的,它背后是一整套以中国制造为底盘、以de minimis清关豁免为润滑、以跨境仓储优化为节奏的系统运作。
这一整套系统,如今正在美国打压下,彻底熄火。
4月30日,美国CBP(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内部发出通知,针对中国大陆及香港发出的电商包裹,将全面取消T86快速清关流程,同时调高审查比例、加收预清关合规服务费。这条看似技术层级的变更,其实直接封掉了Temu赖以生存的那条“灰色高速路”。
平台没有抗议,没有回击,而是静静地撤掉了路线,等于告诉对方:你不让我走这条路,那我干脆不走了。
这不是“被封”,而是“我不陪你玩了”。

回看Temu进军美国市场的路径,它几乎从不依赖本地资源、不建仓、不设客服、不搞代理,只靠“人货场”三位一体的中国系统支持,将中国的制造密度压缩成跨境流量,一箱箱发进美国。
有人说它是低价扰乱市场,有人说它是零售革命,但不论你怎么评价,它的确通过“绕开主流渠道”的方式,把数千万美国底层消费者纳进了自己的供应体系。
可这条路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双方一直都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美国知道Temu钻的是豁免规则,中国也知道这条路径并不长久。双方维持着一个“我们都不说破”的默契。而当这个默契被撕破,最先选择退出的,恰恰是Temu。
这一次它没等对方彻底封锁、也没像TikTok那样陷入司法泥潭,而是在政策信号一出现的48小时内,主动按下了“暂停键”。
有业内人士甚至表示:“Temu这次撤得比预期还早,说明它早就判断过这局不会久。”平台内测数据显示,从2025年3月开始,Temu已经开始逐步压缩对美出货SKU,特别是单价在3美元以下的商品,出货频率骤减——这些商品正是清关政策调整后,最容易“被成本拖死”的类别。
简单说,Temu早在两个月前就知道:这局迟早收场。

与其在舆论中被抹黑、在流程中被卡死、在消费者口中被骂烂,不如现在主动停。这样至少体面,至少不被动。
而真正要问的是:为什么Temu能这么快抽身?
因为它本质上不是美国公司,它的全部决策链条、技术栈、供应资源、成本计算系统都掌握在中国。而且它没有重资产布局,没有仓储包袱,也不靠广告驱动。一旦通道不畅,它不需要担心裁员、赔偿、舆论——只需要关掉物流线路,其他一切自动停机。
你说它是临阵脱逃也好,是走为上计也罢,它确实躲开了“被逼瘫痪”的最差局面。
但这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更深的现实:Temu的退出,暴露了美国消费市场某种“隐性依赖”的脆弱性。
过去两年,美国零售通胀维持在表面温和的水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些“非主流电商”承担了价格平抑的责任——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必需品。
现在Temu停运,Shein压缩货源,连拼多多旗下海外仓都传出退单计划。接下来的几个月,美国的“穷人市场”可能会面临一次真正的物价空窗期。
不是没有商品,是便宜的商品突然消失了。
一位俄亥俄州本地仓负责人说得很直白:“我们之前靠Temu进货转卖,现在一暂停,连我们都要关门。”这类仓库有几百家,背后连着几万个低端家庭的生计。

Temu不是孤岛,它是被美国底层消费体系无声绑上的外部引擎。
它一旦抽身,不只是订单没了,而是这个体系连带“熄火”。
更关键的,是Temu这一次给所有中国出海企业打了个前哨警钟:只要你吃的是他国的豁免政策、走的是不被鼓励的路径,那就别指望在关键时候还留得下体面出口。
美国不是真的欢迎中国电商,它只是在通胀严重时需要一个“假想市场缓冲区”;而一旦它缓过来、或者找到别的替代,它就会毫不犹豫地掀桌子。
这一次,Temu没被打趴,而是自己认清了桌面。
它不是失败者,而是“最早收手的玩家”。
而接下来谁来填补这块市场空缺,是别的平台本地化?是南美转发?还是彻底让低价商品退出美国主流?没人知道。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一次,Temu的退场方式,不是崩盘,而是告辞。
它给自己留了下一局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