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即将到来,许多人已经把出行列入计划。每逢这样的黄金假期,经济总会迎来一波增长。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4月28日,经济专家李稻葵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利用五一假期拿出一万亿元,通过身份证直接补贴消费者,消费时立减25%。

这种补贴方式可以实现用1块钱带动4块钱的消费,而且这额外增加的GDP还能带来税收收入。这一提议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不少网友直呼,不如直接发钱更实在。


1元补贴如何撬动4元GDP
李稻葵的这个提议看似“豪气”,但实际上是一道精心计算的经济题。根据2023年4月的试点数据,每投入1元的消费补贴,能带动4.2元的新消费,而这些消费又能转化为实际的GDP和税收。
理论上,政府不仅不会亏本,甚至还能小赚一笔。这是因为“循环消费”的逻辑:当老百姓敢于花钱,企业就会更有动力生产,政府的税收自然也会随之增加。

上海的经验正好证明了这一点。2024年底,静安区发放了3000万元的消费券,核销率超过96%,直接拉动了超4.5倍的消费额。南京东路商圈在消费券发放期间,跨年消费额同比上涨了14.8%。简单来说,消费券就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商家促销和消费者囤货的热情。
不过,这种方法也有前提条件,消费券必须精准投放。例如,静安区的消费券覆盖了美妆、餐饮、出行,甚至可以用来观看演出。而黄浦区则推出了夜间消费券,专门针对跨年购物狂。

消费券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直接交易额上。以餐饮为例,一张100元的消费券可能带动食材供应商、物流公司以及外卖平台的收益联动增长。
静安区某连锁火锅店的负责人透露,在消费券活动期间,他们的日均客流量增加了40%,连带食材采购量也上升了三成。更有趣的是,消费热潮还催生了一些衍生需求,比如吃完火锅顺便买杯奶茶,或者逛商场时顺手买件衣服。这种连锁反应正是消费券推动GDP的关键所在。

然而,消费券的威力并非无限。经济学家指出,乘数效应高度依赖于市场环境。在经济低迷时期,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用补贴购买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
而在供给端,如果企业产能不足,反而可能导致价格上涨。2024年浦东新区发放餐饮券时,部分热门餐厅因接待能力有限,不得不临时限制使用消费券的时间段。这也提醒政策制定者,消费券的投放需要与市场的承载力相匹配。


身份证立减25%
李稻葵方案的核心在于“凭身份证立减25%”。这看似简单粗暴,实则暗藏玄机。身份证绑定消费能够防止黄牛倒卖,确保补贴流向真正的消费者,而立减模式比发券更加直接,省去了抢券和核销的繁琐流程,尤其对中老年群体更为友好。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小摊小贩是否能接入系统?二三线城市的支付终端能否跟得上?有网友吐槽说,最后可能只有连锁店能用,菜市场的老大爷还是收现金。此外,25%的折扣虽然诱人,但如果商家先涨价再打折,反而可能变成一种“智商税”。

上海的解决办法是“政府+企业”联合让利。例如,久光百货有80%的商户参与活动,爆款商品直接贴补适配消费券,避免了套路。归根结底,身份证立减的关键在于无感补贴。消费者不用研究规则,买单时自动减免,这样才能真正刺激购买欲望。
要实现身份证立减,支付系统的升级必不可少。上海某科技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支持身份证核销的POS机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覆盖率不足30%。

更棘手的是数据安全问题。一旦身份证信息泄露,可能引发大规模的隐私争议。对此,上海试点采用了脱敏处理技术,仅验证身份真实性而不存储具体信息。但这一方案是否能在全国推广,仍需技术验证。
折扣的吸引力往往与稀缺性挂钩。静安区消费券之所以核销率超过96%,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限时一周”的设计。相比之下,如果身份证立减长期开放,可能会让消费者产生等待更大折扣的心理。

南京东路商圈曾尝试过无门槛立减,结果发现消费者更倾向于分散小额消费,而非集中大额支出。这提示政策设计者,补贴的节奏和力度需要动态调整,以避免边际效应递减。

网友喊话“直接发钱”
专家们算账算得很精明,但网友们却坚持认为“发钱才是硬道理”。这种分歧背后,实际上是两种经济逻辑的碰撞:消费券定向刺激特定领域,避免资金流入股市或存款;而发钱则将选择权交给百姓,更符合“民生兜底”的期待。
但发钱真的能拉动消费吗?参考美国的疫情补贴经验,不少人领到钱后反而更愿意存起来。反观上海的消费券,由于限时和限品类的特点,创造了紧迫感,静安区的消费券核销率超过了96%,几乎到了过期作废的地步,逼着大家出门花钱。

2020年,美国政府向民众发放了1200美元现金,结果储蓄率一度飙升至33%,消费反弹却不及预期。日本的经验同样值得借鉴。2022年,政府向低收入家庭发放了10万日元补助,但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将这笔钱用于偿还债务或储蓄。
这些案例表明,发钱未必能直接转化为消费力,尤其是在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悲观的情况下,现金更可能躺在账户里不动。

网友的呼声也戳中了痛点,低收入群体可能更需要现金来应对房租和债务。对此,李稻葵回应称这是“短期过渡手段”,先靠消费券盘活经济循环,再逐步改善收入结构。换句话说,这就像给病人先打强心针,再慢慢调理身体。
这场争论还暴露了政策传播中的裂痕。经济学家用“乘数效应”“税收闭环”等术语论证方案的合理性,而普通民众更关心“我能多拿多少钱”。

如何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大众能理解的利益点,或许是政策推广的关键。静安区商务委在发放消费券时,特意制作了“薅羊毛攻略”短视频,用“满100减25”“吃饭逛街一条龙”等语言吸引年轻人,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消费券和发钱之争,本质上是对“救经济”路径的选择。上海的实践表明,消费券可以在短期内激活市场,尤其是叠加商家让利和政府背书时,效果立竿见影。但从长远来看,只有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保,才能让老百姓真正敢花钱。
李稻葵的一万亿“猛药”,或许能帮助经济熬过阵痛期。至于网友的“发钱梦”,不妨留给未来更成熟的制度设计。毕竟,无论是发券还是发钱,目标都是一样的:让钱流动起来,才是经济的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