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晨哨并购
近日,市场传出腾讯音乐集团(TME)正在与国内音频行业的头部平台喜马拉雅就收购事宜进行磋商的消息。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磋商涉及多个关键议题,包括估值、管理团队安排以及未来业务整合等。
此外,本次收购的潜在估值已较三年前双方首次接洽时大幅缩水。当时,腾讯音乐集团对喜马拉雅的估值超过百亿人民币,但由于收购后管理团队安排等问题未能达成一致,交易最终搁置。
传闻再起与喜马拉雅近期的一系列资本动作不无关联。4月10日,喜马拉雅旗下公司喜攀(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3亿人民币增至约28亿人民币,增幅约837.6%,被内部员工视为相关收购动作再次重启的信号。
01#喜马拉雅陷入“卖身”传闻:音频巨头为何深陷困局?
深耕音频领域12年的巨头喜马拉雅,曾凭借海量的内容资源和庞大的用户基础,成为国内音频行业的领军者。从2012年上线以来,它迅速崛起,成为无数用户在碎片化时间获取知识、娱乐的首选平台。然而,近年来,喜马拉雅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甚至多次传出被收购的传闻。
据凤凰网科技报道,喜马拉雅在2021年末拥有4342人的团队,但到了2024年,团队规模锐减至约1500人,裁员幅度高达65%。其中,2023年底的大规模裁员波及内容、技术等多部门,2024年更是实施了多轮“人员汰换”。
在连续亏损十年后,喜马拉雅于2023年实现盈利。然而,这种盈利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隐患。为了实现盈利,喜马拉雅采取了裁员、降薪以及削减营销费等“节流”措施,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仅如此,内部人士透露,联席CEO余建军与陈小雨的“轮岗制”导致战略频繁变更,2023年推行的“33条业务龙”改革不足半年即流产,2024年改推的GSA管理体系同样无疾而终。
与此同时,喜马拉雅所处的音频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一方面,传统的音频竞争对手如蜻蜓FM、荔枝等穷追不舍;另一方面,快手、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涉足音频领域,虎视眈眈。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喜马拉雅的用户增长放缓,日活用户的收听时长不增反减,广告收入下滑。因此,仅靠裁员、降薪等“节流”措施,显然难以应对强敌环伺的环境。喜马拉雅必须要想办法“开源”,大力拓宽业务来源和增加收入。
02#从金融业务泥潭到“AI求生路”
喜马拉雅自成立以来,至少进行过13轮融资,合计融资金额已达100亿元人民币。然而,尽管资金充足,但其上市之路却异常坎坷。四次IPO尝试均告失败,最近一次因无牌开展助贷业务被证监会驳回。
具体来看,喜马拉雅的“听小贝”金融导流业务因利率误导、高额服务费及信息泄露等问题,成为了监管重点。用户申请贷款时,最初显示利率为12%,但最终确认借款时,年化利率却高达36%。这种大幅波动误导借款人,增加其成本,也引发监管关注。同时,用户可能还需支付高额服务费。如在乐享借平台申请贷款,需支付15%服务费及399元工本费。这不仅加重用户负担,也使金融业务合规性受到了质疑。
此外,用户签署“听小贝借钱”协议时,会嵌套签署多达10家网贷平台协议,涉及桔多多、洋钱罐等,导致个人信息大量共享,存在泄露风险。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喜马拉雅的市场竞争力,也使其在未来的业务拓展中面临更多挑战。
然而,AI技术的出现似乎为喜马拉雅带来了一线希望。在公司2024年4月的招股书中,AI已经成了喜马拉雅的头号任务。余建军和陈小雨两位CEO先后发布内部信,倡导员工全面拥抱AI。
目前来看,AI技术能否成为喜马拉雅的“救命稻草”还难以定论。毕竟,AI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支持,而喜马拉雅目前的财务状况和人员结构能否支撑其在AI领域取得突破,仍是一个未知数。
由此可见,腾讯音乐集团与喜马拉雅的收购传闻,无疑为这个平台带来了新的转机和想象空间。三年前,腾讯音乐集团曾与喜马拉雅进行过接洽,当时对喜马拉雅的估值超过百亿人民币。然而,由于收购后管理团队安排等问题未能达成一致,交易最终搁置。如今,收购传闻再起,潜在估值却已大幅缩水。这背后,或许是喜马拉雅创始团队与资方的博弈,也或许是喜马拉雅在困境中寻求的“一线生机”。
03#腾讯再谋喜马拉雅收购:从懒人听书到全场景生态
2021年,腾讯音乐以27亿收购懒人听书并整合为“懒人畅听”,虽已构建长音频业务基本盘,却仍对喜马拉雅保持收购意向。
这一战略选择,既源于喜马拉雅在内容生态、用户覆盖等维度的独特优势,也折射出腾讯对音频市场竞争格局的深度研判—在流量红利逐步减少的当下,通过并购整合稀缺资源,可以有效巩固其在“声音经济”赛道的领跑地位。
从用户覆盖来看,喜马拉雅的全场景渗透能力堪称行业标杆。其物联网及车载场景月活达9800万,与特斯拉、奔驰等70余家车企建立合作,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终端的布局远超前述“懒人畅听”。
更值得注意的是,喜马拉雅在播客、亲子、情感等垂直领域形成了强用户粘性:2023年,中文播客听众数突破2.2亿,其中50.2%的听众曾为播客内容付费。而腾讯现有业务仍以网文IP改编的标准化内容为主,UGC(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生态与场景覆盖存在明显缺口。收购喜马拉雅,恰能补足腾讯在车载场景、智能家居等新兴流量入口的短板,进一步扩大用户触达半径。
内容生态的差异化优势,更是喜马拉雅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平台累计4.9亿条音频内容,涵盖100多种类型的广泛音频内容,包括520万本有声书和超过24万档播客,以及大量独家IP。喜马拉雅不仅与中信出版社等超过220家头部出版社以及约150家头部网文平台(包括阅文集团)达成深度IP合作,还构建了从头部版权到长尾UGC的完整内容矩阵。相较之下,“懒人畅听”虽依托阅文资源在网文改编领域占优,但在播客生态、知识分享等多元化内容生态方面与喜马拉雅存在一定差距。
在技术布局方面,喜马拉雅的AI应用已展现出规模化落地的能力。其自研的“珠峰音频AI模型”能够在5秒内实现音色克隆。截至2023年12月21日,公司AIGC内容占比已达到6.6%,这显著降低了有声书的生产成本。
同时,AI技术在车载场景的实时内容推荐、版权智能管理等环节的应用,也展现了对未来智能终端生态的前瞻性布局。如果腾讯能够将自身的音乐推荐算法与喜马拉雅的音频AI技术深度融合,不仅能提升内容分发的效率,更能在AIGC内容生产、个性化音频服务等领域构建技术壁垒。
从竞争格局看,收购喜马拉雅更是腾讯的防御性战略选择。尽管“懒人畅听”与QQ音乐长音频板块合并后月活达1.5亿,但喜马拉雅2023年全场景月活高达3.03亿,在播客、车载等细分市场稳居第一。加之字节跳动、阿里等巨头正通过番茄小说、猫耳FM等平台加速布局音频赛道,腾讯亟需通过并购消除主要竞争对手,防止市场份额被稀释。此外,喜马拉雅1580万移动端付费用户的会员体系,以及广告变现效率提升500%的商业潜力,也恰好能补强腾讯在音频业务盈利模式上的短板。
因此,从长远来看,这一收购意图暗合腾讯对“声音经济”未来的战略判断。音频内容在车载、智能家居等“第二屏幕”场景的渗透率持续提升,而喜马拉雅与华为鸿蒙、小米生态的深度合作,已使其成为物联网时代的重要内容入口。若能将喜马拉雅的24万档播客接入微信生态,或基于QQ音乐10亿用户的行为数据优化推荐算法,将进一步释放“耳朵经济”的商业想象空间。
未来,这场充满博弈色彩的收购能否从“传闻”变为现实,既取决于双方在估值与控制权上的协商智慧,更考验腾讯能否以开放姿态融合喜马拉雅的内容基因与用户生态。当技术赋能与内容价值形成共振时,或许能真正打开“耳朵经济”的万亿市场空间;而若整合失利,也可能成为腾讯在泛娱乐领域的又一次战略试错。音频赛道的终局竞争,或许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