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音频行业头部平台喜马拉雅再度陷入被腾讯音乐集团收购的传闻漩涡。这家曾被视为“耳朵经济”标杆的企业,在成立12年后却深陷估值缩水、用户增长停滞与战略摇摆的多重困境。

据内部人士透露,腾讯音乐集团此次收购意向的估值较2021年高峰时期已缩水超5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估值跳水背后,是喜马拉雅核心数据的全面疲软,2023年移动端平均月活用户3.03亿,同比增速仅3.9%;付费用户占比从12.9%降至11.9%,用户日均收听时长从144分钟萎缩至130分钟。此前,尽管喜马拉雅通过激进降本在2023年实现2.24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但收入增速已连续三年低于5%,显现出“节流难开源”的尴尬。

之前为了实现公司盈利目标,喜马拉雅实施了堪称惨烈的组织重构。员工规模从2021年的4342人锐减至目前的约1500人,裁员幅度达65%。更剧烈的震荡发生在管理层:联席CEO轮岗制导致战略断层,COO、高级副总裁等核心高管相继离职,创始人余建军年薪从375.9万元腰斩至179.8万元。

然而,裁员的结果反映到了业务端,会员体系出现价格倒挂、套娃收费等乱象,代理商分利挤压利润空间,知识付费战略与娱乐化内容需求产生冲突。

此外,喜马拉雅试图进行AI改革,其“珠峰音频AI模型”已生成3.7万部有声书,AI内容日播放量超250万小时,替代30%真人主播产能。但这场转型遭遇内外双重阻力,内部员工担忧“AI替代人力”导致配合度低下,外部创作者因分成比例调整加速流向抖音等平台。更严峻的是,AI生成内容引发版权纠纷激增,年均处理侵权投诉达12万起,技术革新反而加重法律风险。

如今腾讯音乐集团的收购意向,本质是内容生态的互补需求。但这场交易可能催生新矛盾,喜马拉雅现有AI技术如何与腾讯自有大模型整合?海量UGC内容如何适配腾讯音乐更严格的版权管理体系? 更深层的是,当短剧、AI视频持续争夺用户时长,单纯的音频内容价值是否已被资本市场重新评估?

在技术革命、资本逻辑与用户需求的三重夹击下,喜马拉雅出路或许不在于“卖身”求生,而需重构价值定位——是将音频作为独立生态运营,还是融入更大的内容矩阵作为场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