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五届消博会上,一款售价高达988元/瓶的饮用水引发广泛关注。该饮用水内含3颗天然水晶,瓶子本身也含有水晶成分,经销商称“水内三颗天然水晶含有矿物质,对人体吸收比较好,另外也可以拿来做项链”。这一现象不仅在展会现场引发观众惊叹,更在社交媒体上掀起热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象背后:稀缺性与营销策略的双重驱动

从产品特性来看,该饮用水水源来自捷克国宝级地下水资源保护区,是全球公认的高端饮用水品牌,曾获国际大奖,并作为环球小姐大赛指定用水、迪拜七星级帆船酒店认证用水、卡塔尔航空头等舱用水。其稀缺性资源与高端品牌定位,为高价策略提供了基础支撑。

然而,真正引发争议的在于产品附加值的创新性设计。天然水晶被赋予“能量活化”概念,经销商宣称其能“净化身心、提升活力、促进情绪稳定”,甚至细化到紫水晶开发智慧、粉水晶增强爱情运势等具体功效。这种将水晶能量与饮用水结合的营销手法,虽缺乏科学验证,却精准切中了部分消费者对“健康投资”的心理需求。

专家视角:市场逻辑与价值悖论

经济学家指出,高价饮用水本质是“稀缺资源+符号消费”的复合产物。水晶作为天然矿物,其能量场尚未被科学证实,但作为装饰品或收藏品具有市场价值。当其被植入饮用水时,产品属性发生质变——消费者支付的不仅是水费,更是对“高端生活方式”的想象溢价。

环保学者则从资源浪费角度提出质疑。在部分地区仍面临饮水困难时,此类高价水的存在是否合理?数据显示,我国水价制定长期受“成本回收原则”困扰,水生产企业难以覆盖成本,而高价饮用水却通过附加值设计实现超额利润,这种反差值得深思。

网友热议:从猎奇到理性批判

社交媒体上,网友评论呈现两极分化。部分消费者认为“买的是瓶子不是水”,水晶项链的附加价值使价格“可以接受”;另一派则直言“智商税”,质疑“水晶泡水真能养生吗?”更有网友指出,若水晶可食用,为何不直接做成保健品?这种质疑直指产品核心逻辑漏洞。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消费者开始反思消费主义陷阱。有人对比发现,该饮用水单价远超同等容量的奢侈品酒水,却缺乏实质性功能创新。这种“为概念买单”的行为,是否正在助长市场虚火?

深层思考:健康消费的边界与责任

高价饮用水现象折射出当代社会的健康焦虑。在信息爆炸时代,消费者对“健康投资”的渴望催生出无数细分市场。然而,当“能量水”“水晶水”等概念充斥市场时,如何界定健康消费的合理边界?

从社会责任角度,企业需警惕过度营销对公共资源的挤占。若饮用水定价脱离成本与价值规律,不仅可能加剧资源错配,更可能误导消费者形成错误的健康认知。监管部门亦需思考: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如何防止概念炒作损害消费者权益?

结语:回归本质,方能行稳致远

高价饮用水现象本质是市场供需关系的极端表现。当一瓶水的价格超过普通消费者认知阈值时,其存在的合理性便需重新审视。水晶的加入,或许为产品增添了神秘色彩,但若无法证明其实际功效,终究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对于消费者而言,理性看待健康投资,避免为概念买单;对于企业而言,创新应建立在科学验证与价值创造之上;对于社会而言,需建立更完善的消费教育体系与市场监管机制。唯有如此,方能在健康消费的浪潮中,找到真正可持续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