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8日,中国移动宣布自5月1日起下调全国亲情网资费:5元/月含1位群主及3位成员,超出后省内省外成员均1元/月,群组最多19人,成员全国互打音视频免费。这一近乎“免费通话”的策略,能否让用户重拾打电话的习惯?
从资费角度看,低价策略确实降低了沟通门槛。以往长途话费高昂,人们不得不控制通话时长,或改用文字聊天。如今几元钱即可实现全家畅聊,尤其适合老人与异地亲人。例如,独居老人无需担心话费,可随时与子女通话;分隔两地的家庭成员,也能更频繁地分享生活点滴,让电话重新成为维系亲情的纽带。
但从运营商角度,这实则是存量用户保卫战。随着微信、QQ等社交软件兴起,传统语音通话量逐年下滑。中国移动通过亲情网业务,试图以情感化服务绑定用户,防止因通信需求萎缩而流失。这一策略既迎合家庭沟通刚需,也强化了用户对品牌的依赖。
本次调整最大亮点在于音视频结合,这为培养新的沟通习惯带来可能。视频通话能传递表情、动作,让异地交流更具“在场感”,尤其适合有老人、孩子的家庭。然而,推广视频通话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用户习惯难以改变,多数人已形成使用微信视频的惯性;二是网络条件制约,在信号不佳的区域,卡顿、延迟等问题会严重影响体验。
要真正让用户回归电话沟通,中国移动还需突破局限。一方面,可以深化亲情网与其他业务的融合,如结合家庭宽带、智能设备,打造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优化视频通话技术,降低对网络的依赖,提升稳定性。此外,通过差异化服务,如专属客服、家庭相册云存储等功能,增强用户粘性。
中国移动下调亲情网资费,虽不足以凭价格优势彻底改变通信习惯,但为传统通话业务注入了新活力。在互联网通讯主导的时代,如何将价格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让电话重新成为情感沟通的重要载体,仍是运营商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