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阿司匹林作为经典抗血小板药物,其地位在新版ACS指南中再获肯定,而肠溶制剂凭借疗效与安全性优势成为临床治疗优选。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作为心血管领域的危急重症,其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临床管理的挑战性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血栓形成是ACS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并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而阿司匹林作为临床上应用时间最长、使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对ACS研究的深入,其管理策略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医学界”特邀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余静教授就ACS的抗血小板策略进展和阿司匹林在抗血小板治疗的地位分享观点,以期为临床医生优化抗血小板治疗提供宝贵的指导。
ACS发病机制再认识
余静教授表示,目前,202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年会正在大洋彼岸的芝加哥盛大举行。在本次学术盛会上,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等5个学会联合制定的《2025 ACC/AHA/ACEP/NAEMSP/SCAI ACS患者管理指南》重磅发布[1],为ACS的临床实践提供了进一步的指导。
ACS通常是由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部分或完全冠脉血栓和/或微血栓形成,导致心肌血流减少和随后的心肌缺血[1]。新版指南在内容上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进行整合,涵盖了ACS定义、分类、评估、治疗、并发症处理及出院后管理等内容。
关于ACS的发病机制,经典理论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易损斑块(其特点为脂质核心丰富,大量巨噬细胞及其演变的泡沫细胞浸润,纤维帽薄弱等)破裂,导致血管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随之发生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病变血管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最终引起心肌细胞氧供和氧耗之间平衡失调。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学界对ACS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斑块侵蚀、炎症及冠脉痉挛等也参与了ACS的发生[2,3]。尤其是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研究,目前已发现多种炎症因子/通路参与ACS发生发展[4]。
值得注意的是,在AC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STEMI和NSTE-ACS的机制存在一定差异。STEMI主要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单支或多支血管管腔内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导致管腔急性闭塞[5,6]。少数患者虽无严重的粥样硬化病变,但存在持续的冠脉痉挛,同样会引发STEMI。而NSTE-ACS的病理生理基础主要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者易损斑块破裂、糜烂导致血栓形成,随后伴随不完全的冠脉堵塞,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减少,造成急性心肌缺血[7]。此外,也有少部分NSTE-ACS并非由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导致,血管痉挛性心绞痛、冠状动脉炎症等因素也可引起NSTE -ACS。
ACS抗血小板治疗与阿司匹林的临床价值
由于ACS的本质是心肌氧供需的失衡,因此治疗的关键是迅速恢复心肌灌注,减轻缺血损伤,改善预后并降低死亡率。STEMI和NSTE-ACS两者在处理方法上略有差异。具体而言,STEMI的病理表现为冠状动脉管腔急性完全闭塞,血供中断,致使供血区域心肌发生坏死。因此,我们必须秉持“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争分夺秒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即罪犯血管),最大限度地挽救心肌;而对于NSTE-ACS,治疗目标在于改善缺血症状并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其治疗主要包括抗栓治疗(涵盖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调脂,稳定斑块,同时依据危险分层,适时开展介入治疗。此外,心率管理等综合措施也不可或缺。
在ACS的管理中,抗血小板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余静教授特别强调,无论是STEMI还是NSTE-ACS,其病理生理过程中均存在胶原暴露,进而引起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ACS治疗的核心环节。通过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ACS患者的血栓事件风险,国内外众多指南均将抗血小板治疗作为ACS治疗的I类推荐[7,8]。在2025年ACC的新版ACS指南中,同样重点强调了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1]。所以,对于ACS患者而言,无论是何类型,无论是否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尽早、充分且持久的抗血小板治疗均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谈到抗血小板治疗,就不得不提拥有百年历史的经典药物——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自问世以来,阿司匹林挽救了无数冠心病患者的生命,尤其在ACS的治疗中,阿司匹林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非常明确,其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1)的活性,阻断花生四烯酸合成血栓素A2(TXA2)的过程,从而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强大的抗血小板作用。既往众多临床研究证实了阿司匹林治疗ACS的显著获益。例如ISIS-2研究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单用阿司匹林(160mg/d)治疗1个月,可使急性心梗患者35天血管性死亡的绝对风险降低2.4%;若与链激酶合用,血管性死亡的绝对风险可降低5.2%,且不会增加颅内出血风险[9]。在新版指南推荐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中,阿司匹林依旧占据着核心地位。对于ACS患者而言,若无禁忌证,均应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
阿司匹林肠溶片:
原研品质,为ACS患者保驾护航
阿司匹林对ACS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目前市面上众多的阿司匹林产品中,阿司匹林肠溶制剂在疗效与安全性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以原研阿司匹林肠溶片为例,其在原料药品质、晶型以及辅料种类及质量上均经过了严格的大量验证,确保了药物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在抗血小板疗效方面,原研阿司匹林肠溶片也得到了大量临床研究的证实;在患者普遍关注药物安全性上,由于在胃部的酸性环境中,阿司匹林易破坏胃黏膜的完整性,削弱其屏障作用,从而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而原研阿司匹林肠溶片凭借特殊的包衣技术,实现精准肠溶,确保药物在胃内不释放,直至到达肠道后再进行释放,降低了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余静教授特别提醒,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正确服用方式为空腹服用,但不少患者却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应与食物一同服用。实际上,空腹服用时,阿司匹林肠溶片能够快速通过胃部,减少在胃内的停留时间。而在餐中或餐后服用时,食物会冲淡胃内酸性环境,并延长药物在胃中的滞留时间,反而可能致使阿司匹林在胃内溶解,进而增加对胃组织造成损伤的风险。对于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ACS患者而言,我们始终强调药物的安全性,使用高品质的原研阿司匹林肠溶片,并反复、耐心地向患者强调正确的服用方法,通过这些举措,能有效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为长期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安全保障。
患者担忧怎么破?
优化抗血小板治疗有妙招
余静教授表示,在临床实践中,常会遇到患者对阿司匹林存在顾虑,尤其是担心其“伤胃”。事实上,许多口服药物都可能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但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只要患者正确使用阿司匹林肠溶制剂,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非常低的。
为更有效地消除患者的担忧,余静教授提出需切实做好以下几点:首先,积极倡导“共同决策”这一全新理念,其核心在于医患之间展开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让患者能够透彻理解自身病情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案。以ACS管理为例,临床医生需要向患者详细阐释DAPT的必要性以及大致的治疗周期。在解释过程中,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治疗机制,让他们真正明白接受该治疗的缘由,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其次,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管理极为重要。对于出血风险较低的患者,可严格遵循指南推荐方案进行治疗。而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较高的出血风险,如高龄、合并消化道疾病,以及正在使用其他药物(如非甾体消炎药)等。我们需要精准筛选出这些高危患者,加强监测力度并定期复查。在为高危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可考虑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但在此过程中,必须高度警惕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细胞色素酶P450抑制剂类药物,应尽量避免其与抗血小板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最后,可优选阿司匹林肠溶制剂,从作用机制来看,阿司匹林肠溶制剂在进入肠道的碱性环境后,其包衣才会溶解,药物得以释放并发挥功效。相较于普通制剂,阿司匹林肠溶制剂能够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和出血风险的发生率。此外,若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临床医生会为其安排相应的检查,以准确判断症状是由药物引发,还是存在其他潜在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总结
阿司匹林在ACS治疗中至关重要,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药物,它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事件风险。2025年ACC/AHA等多学会联合制定的新版ACS管理指南,再次强调了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和阿司匹林在其中的核心地位。对于ACS患者,若无禁忌证,均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而阿司匹林肠溶制剂能显著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是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优选药物。
专家简介
余静教授
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兰州大学心血管病学学科主任、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首席专家、心衰中心主任、高血压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高血压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促会心血管病精准医学分会常委
中华老年医学会高血压专委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委员
中国心联盟高血压介入治疗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高血压学组委员
甘肃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甘肃省心力衰竭专科联盟主任
甘肃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
甘肃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Rao SV, O'Donoghue ML, Ruel M, et al. 2025 ACC/AHA/ACEP/NAEMSP/SCAI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int Committe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irculation. 2025 Apr;151(13):e771-e862.
[2]Soehnlein O, Bazioti V, Westerterp M. A Pad 4 Plaque Erosion. Circ Res. 2018 Jun 22;123(1):6-8.
[3]Bentzon JF, Otsuka F, Virmani R, et al. Mechanisms of plaque formation and rupture. Circ Res. 2014 Jun 6;114(12):1852-66.
[4]Scirica BM, Morrow DA, Cannon CP, et al;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 Study Group.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across the spectrum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Clin Chem. 2007 Oct;53(10):1800-7.
[5]Kurihara O, Takano M, Miyauchi Y, et al. Vulnerable atherosclerotic plaque features: findings from coronary imaging. J Geriatr Cardiol. 2021 Jul 28;18(7):577-584.
[6]Pasterkamp G, den Ruijter HM, Libby P. Temporal shifts in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Nat Rev Cardiol. 2017 Jan;14(1):21-29.
[7]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6):615-646.
[8]Byrne RA, Rossello X, Coughlan JJ, et al; ESC Scientific Document Group. 2023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Eur Heart J. 2023 Oct 12;44(38):3720-3826.
[9]Randomized trial of intravenous streptokinase, oral aspirin, both, or neither among 17,187 cases of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IS-2.ISIS-2 (Second International Study of Infarct Survival) Collaborative Group. J Am Coll Cardiol. 1988 Dec;12(6 Suppl A):3A-13A.
更多心血管精彩内容
快来“医生站网页版”瞧一瞧
精彩资讯等你来
*仅供医学界平台推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不得转发或分享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