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这阵子,博主@王南皓的一个视频火了。

作为一名高中生,他隔空向家长们喊话:

“你们大人讲了99%的话,我们都当成耳旁风了!但是你好不好奇,那1%我们到底是怎么听进去的。”

是啊,平常和孩子交流,经常是我苦口婆心地说,他事不关己地玩。

但我也发现,孩子并不是一句不听,偶尔也能听进去点。

这是为什么呢?

于是我抱着好奇心,继续听@王南皓讲。

视频里,他举了几个例子。

第一个是关于读书的。

小时候,妈妈希望他多读书,可他完全提不起兴致。

后来真正喜欢上读书,是因为两个要好的朋友喜欢读书。

第二个是关于学习的。

爸爸带他游泳,从来没有强迫他,而是每次一到泳池,看到大人游他自己也想游。

第三个是关于成长的。

他性子倔,经常犯了错也不认输。

直到哥哥给他做了一个人际交往的示范,他才学会了主动解决矛盾。

最后,@王南皓总结说:

听进去的那1%,根本不是说教,而是影响。

听到这里,我才恍然明白:

原来,教育不是喋喋不休地讲道理,而是扎扎实实地去行动。

能影响一个孩子的,不是父母说了什么,而是父母做了什么。

家长需先成为方法本身,才能给予孩子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扎心事实

你对孩子的管教,99%都没有用

教育孩子的时候,你有没有过特别无助的时刻?

你管他吃喝拉撒,跟他屁股后面各种嘱咐,他嫌你“事多啰嗦”;

你劳心劳力地替他打算,敦促他读书学习,他回你一句“烦死了”;

你怕他走歪路,一刻不放松地约束着,最后反而惹得他疏远了你。

为什么我们的拳拳之心,孩子就是不懂呢?

一位教育圈博主就分析过。

一切无用的管教,都源自父母的双标。

他讲了个很典型的例子。

儿子磨磨蹭蹭不写作业,老爸催了又催。

可儿子还是一会玩iPad,一会捣鼓电话手表。

终于,老爸忍无可忍,开始骂起来。

面对凶巴巴的老爸,孩子怼了一句:“你天天玩手机,凭什么我天天学习?”

老爸哑口无言,孩子继续问:“你自己都觉得看书无聊,玩手机有趣,为什么逼我读书?”

这下,老爸完全无计可施,只能搪塞几句,灰溜溜地走了。

这个场景,你我并不陌生。

很多时候,我们纵容自己,允许自己熬夜、打游戏、吃垃圾食品。

却约束孩子们,不能懒散、不能任性,要一板一眼地生活。

如此浮于表面的管教,在孩子那里,向来是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就像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的: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来认识世界。

如果他自己意识不到怎么做才对,仅凭咱们不停地说,是无用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99%的话,孩子都当成了耳旁风。

武志红老师的讲座里也说过:

“世界上最无效的努力,就是对孩子掏心掏肺地讲道理。你讲的道理越多,孩子越反感,更不愿意和你沟通。”

更深入一点讲,只讲道理的沟通模式,还可能破坏亲子感情。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把家庭关系分为四种:

独裁主义家庭关系、监护式家庭关系、和平共处式家庭关系、合作式家庭关系。

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在所有家庭模式中,独裁主义家庭关系最为糟糕。

这类家庭中,往往有一个人把自己置于权力中心,总在教育和改造其他人。

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孩子非但不听话,还很难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

所以说,对孩子一味管教不是上策,还得从根本问题入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育不是父母说了什么

而是做了什么

那孩子的根本问题在哪?

答案显而易见,就在父母身上。

《正面管教》一书中,作者简·尼尔森分享过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小故事。

某一天,她忽然发现孩子做事总是半途而废。

她觉得有必要纠正一下孩子。

可孩子却说:“妈妈,我都和你学的呀!”

她一听,这才回想起来,自己写稿卡文时,总是不耐烦地把稿子一丢,转头就干别的。

简的经历,真是印证了那句话: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要想改变孩子,最根本的办法,还是改变我们自己。

在网上,看过一个故事。

初三生小何,中考后迷上了电子游戏,导致成绩下滑。

何妈妈一看孩子这样,就辞职回家陪读。

刚开始,妈妈并没有急着管束儿子,反而在家里装上了网线。

她意思是,孩子要打游戏就在家,别再通宵泡网吧。

一看妈妈没禁止打游戏,小何的抵触心理就没那么强了。

这是何妈妈的第一步。

接下来,何妈妈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

她很少玩手机、看电视,就是好好睡觉、吃饭、运动。

一段时间后的某一天,小何忽然提出,想和妈妈一起晨起跑步。

而要早起,就得早睡,正好改变熬夜打游戏的作息规律。

这是何妈妈的第二步。

等孩子身体养好了,精气神充足了,何妈妈仍没有谈学习的事。

而是自己报名了注册会计师,在家备考。

她心无旁骛地学习、做题,时不时和孩子交流学习体会。

不知不觉间,儿子也萌生了学习的兴趣。

就这样,不出半年,何妈妈就帮孩子戒掉了网瘾,提高了成绩。

整个过程,她一句说教都没有,全是行动上的影响。

最令我感动的是,小何变好后,何妈妈却将“功劳”全给了孩子。

鼓励他说:“这一切,都是你自己努力换来的,和妈妈没关系。”

有了这次成功的体验,小何干劲十足,内驱力大爆发。

郑渊洁说:“为人父母这么多年,最深刻的体会就是,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

如果父母无形中做好表率,又能带给孩子成功体验,何愁孩子不优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孩子变好的底层逻辑

是父母先改变自己

上海光华剑桥校长雷冬冬曾说:

“与其每天都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孩子身上,试图掌控孩子成长的每一秒钟,做父母的不如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所以,让孩子变好的底层逻辑,永远是父母先好起来。

《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中,就有不少让家长“长本领”的方法。

我总结成3点,今天分享给大家:

①有本领的父母,有学问。

我们不必成为学者专家,但日常的学习还是必不可少的。

眼下的时代变化太快,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

如果固守经验、自我封闭,未来的处境就相当堪忧。

所以,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保持开放。

读书、上网课、看论坛或是找人聊天,都是获得知识的途径。

当我们加快求知的步伐,孩子也会赶上来,与我们并肩前行。

②有本领的父母,有方法

“有方法”,意思是拥有“解决问题有方法”、“处理关系有方法”、“实现目标有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会做事、能成事。

为什么孩子不听我们的话,是因为我们没有影响力。

当我们做什么什么成,比如很会工作、很会做饭,或是某项爱好很出色。

孩子们有样学样,也会让自己在事上练,不只是困于书本。

③有本领的父母,有韧性

所谓韧性,就是抗压抗挫的能力。

情绪有弹性,心绪受控制,整个人的状态很平稳。

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很好地纾解孩子的各种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说过:情绪不是问题,不合理的思考才是问题。

再碰上什么烦心事,试着换个角度,换个思路,让情绪平稳落地。

反复练习,刻意调整,我们就不再受控于情绪,有了心理韧性。

我相信,内心强大的父母,养不出脆弱的小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作家鲁道夫,在《父母:挑战》中,有段分析很精辟。

他说:“教养孩子中,大多数父母不采取实际行动,不去思考,而只是唠叨个没完。无论孩子做什么,这些父母都有话可说。如果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就用言语来表达。确定无疑的是,唠叨肯定是没有用的,因为父母没有提出任何建设性的意见。”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

总是讲道理的人,也知道孩子听进去的不多,只是拿不出切实的有影响力的行动。

就比如,你也想带领孩子运动或是读书,可自己怎么也做不到,就只能用言语规劝。

毕竟,自律的、健康的、向上的生活态度,谁都无法轻易获得。

我们先得克服人性中的弱点,养成好习惯,才能和孩子一起打开新局面。

只要我们活出自己的精彩,就能像太阳一样,照亮孩子的一生。

与家长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