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三解

曹操崛起之时,很多顺风顺水之事的发生,其实都是因为他是袁绍的手下。如果不从史书的蛛丝马迹中认识到这一点,很多事情就会解释不通,甚至给人以误导。找到曹魏史官隐瞒的那些点并串起来,顿有豁然开朗之感。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本文欢迎转载。
《三国志·武帝纪》是曹操的本传,可对曹操前期经历的记载却极其简略。
初平元年(190年),曹操在荥阳汴水被徐荣击败之后,就去了扬州募兵,之后遭遇兵变,进屯河内都没有写具体的时间。然后是他拒绝刘虞称帝,直到在濮阳打败黑山军白绕所部,被表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县,才有确切的时间——初平二年(191年)七月。
前文中经过考证得知,议立刘虞的时间应该在初平二年十二月,由此算起,曹操有整整七个月的时间不知所踪。如果按照《三国志》的叙事,那就需要前推至董卓焚毁洛阳,约一年半时间,曹操事迹无从稽考。
当然,只凭史书字缝中的信息,我们也可以把曹操在这段时间的活动轮廓拼凑出个大概,只是,必须先排除掉曹魏官方宣传先入为主的影响。

曹操灭袁绍属于奴大欺主
前文中提到,曹操收编了任峻,而任峻与张奋是举郡投效,那么,以中牟为中心的十余县自然是在曹操的间接控制下,归属于他的上级老板、司隶校尉袁绍。曹操本人则在募兵后,率领四千多人,奔赴河内与袁绍会师。
在这之后,至少发生了两件大事,为本传所缺载:
其一,曹操杀王匡。
见于谢承《后汉书》,胡毋班的亲属对王匡相当愤恨,与曹操合作,一起杀死了王匡。
其二,周㬂任豫州刺史,领兵偷袭孙坚。
行奋武将军曹操的军师周㬂,被袁绍任命为豫州刺史,带兵袭击孙坚的老窝鲁阳,与他争夺豫州,还在战斗中射死了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越,可见战事的激烈。

袁绍、曹操虐杀王匡

先说前一件事,王匡是董卓派任的河内太守,却站在了袁绍一边,初平元年(190年)屯兵河阳津,威逼洛阳北面,董卓派出疑兵假意在平阴县渡河,吸引王匡增援,又派出精锐自小平津渡黄河,迂回到王匡所部北方,大破王匡,“死者略尽”。
不过很奇怪的是,这一战事的发生时间竟成了一桩公案。《三国志·董卓传》将其放在了董卓迁都之前,即初平元年二月前;《后汉书·董卓列传》则记在了迁都之后,孙坚率兵与徐荣会战梁县之后,次年孙坚进军梁县阳人之前。《资治通鉴》则称此事发生在初平元年(190年)冬。
要确定哪个记载正确,唯有借助其他材料。蔡邕曾写过一份表章,名为《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其中提到,当月的十八日,因相国董卓击败了故河内太守王匡,群臣到朝堂上贺,蔡邕上了一道贺表,写错了两个官员的信息,被朝廷丙辰日下发的诏书罚了一个月俸禄,再次上书谢罪。
也就是说,贺董卓战胜的十八日,与丙辰日在一个月,且在丙辰日之前,那么,看一看初平元年哪个月符合条件,自然就能确认战争的时间。结果是,九月、十一月都符合,九月丙辰为十九日,十一月丙辰为二十日。这就确认了,《三国志·董卓传》的记载是错的,而董卓任相国在初平元年十一月初一,可知此事只能发生在冬十一月十八日。
王匡战败后,泰山兵死伤略尽,他转回了泰山老家募兵,又招募了精兵数千人,想与张邈合兵,结果被曹操和胡毋班的亲属联合杀死。
要知道,他战败的地方在河阳津(小平津),在孟津西边,驻扎在孟津的是从事韩浩。《魏书》里说韩浩是被王匡任命为从事,屯驻在孟津,抵抗董卓。这个从事应为州部属官,郡里没有从事职务,任命他的应该是司隶校尉袁绍,只是隐去了这个因果。
当然,王匡派他驻守孟津也不奇怪,因为他可能是司隶校尉任命的部郡国从事,每个郡国本就要派一人。所以,韩浩是以袁绍属官身份,受王匡之令屯驻孟津,这才有了董卓让他舅舅招降遭拒。
这个事儿,大概率是在王匡主力覆灭之后,韩浩保全了一部分部队死守孟津,避免了全军崩溃,董卓攻打不下,才想办法招降。故此,上级才会“壮之”,任命他为骑都尉。
当然,记载也确实有问题。原文说“袁术闻而壮之,以为骑都尉”,河内距离袁术太远了,韩浩不可能舍袁绍而就任袁术的官,“袁术”应为“袁绍”之误。
在这之后,行奋武将军曹操的司马夏侯惇久闻韩浩大名,主动请见,结果是“大奇之”,就派他领兵跟随征伐。
这就有意思了,秩比二千石的骑都尉被秩千石的军司马赏识?这不合常理,应该省去了曹操请求袁绍将韩浩划归自己指挥序列的过程。这恰恰也说明了曹操杀死王匡的原因。
王匡在河内郡期间,对于袁绍可谓仁至义尽。据《三国志·常林传》记载,王匡起兵讨董之后,曾派出一群读书人在各个属县偷偷侦查官民的罪行,发现了,就把人抓起来,逼迫对方出钱粮赎罪,稍稍延迟就夷灭宗族。可见,为了供应军队,王匡不惜涸泽而渔。
可在王匡遵袁绍指令杀死胡毋班等人之后,他的恶名昭彰,又打光了部曲,就连防区也被外来户曹操接管,直白地说,他被袁绍弃若敝履。愤懑之下,王匡回乡募兵,想回来争一争,并联络了张邈做外援,谋求合作。

王匡为袁绍枉做恶人
问题是,在常林的故事里,还有一个人出现,就是王匡的同郡胡毋彪。在常林诉说自己叔叔的冤屈之后,“彪即书责匡,匡原林叔父”。一方面说明胡毋彪就在河内郡,另一方面说明胡毋彪在河内郡有很大的权柄,可以写信责备王匡,王匡还会听他的话,放还常林的叔父。
也就是说,与曹操合作杀死王匡的,极有可能是胡毋彪等胡毋班的同族。而曹操攻杀王匡,是为了维护袁绍小集团,阻止其叛逃。

名门会稽周氏为何支援曹操

说完王匡之死,就该说第二件事,周㬂攻孙坚。
周㬂任豫州刺史攻打孙坚的前因相当复杂,会在后文之中详细介绍。这里主要说一下该事件和曹操的关系。
孙坚在击败董卓,掩埋了被吕布盗掘的皇陵之后,收兵回归南阳郡鲁阳驻扎。之后,袁术又派孙坚出镇颍川郡阳城,遭到了周㬂的进攻。于是,袁术令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越领兵增援孙坚,两军合力也没打赢,公孙越也在战场上中流矢而死。
记录这一段的是《三国志·公孙瓒传》,其中“周㬂”写作“周昂”,近人也有考证,“㬂”与“昂”其实是一个字的传抄笔误,并不是两兄弟,而是一个人。
不过,关于战争胜负的记载,《会稽典录》中说的是,“屡战失利”。可见,周㬂西进豫州,并不是一战定乾坤,而是各有胜负。
前文中曾述及,丹阳太守周昕是周㬂的哥哥,他曾在曹操起兵后,前后送兵万余人,这个时间只能在初平二年(191年)之前。因为初平三年(192年)时,徐州、扬州,甚至司隶的朱儁,都倒向了袁术,丹阳兵不可能通过。

周昕
名门会稽周氏支持曹操是因为袁绍
考虑到这个时间和兵力,且送兵的对象明指曹操,而非周㬂,侧面说明了受命与孙坚争豫州的军事统帅应该是曹操,袁绍命令他护送周㬂到豫州上任,担任豫州刺史。
这一点,从路线上也能得到印证。因为《吴录》中说,周㬂“来袭取”豫州,说明并不是走豫州地界,一步步蚕食,而是自外州直奔颍川郡阳城。
阳城地在今河南登封,位于嵩山山区,北经辕关可达洛阳,向东可达密县,两面被河南尹的地盘包夹。密县正是任峻和张奋送给曹操的十余县之一,所以,以此为基地的出征,曹操这个领兵将军没有带大兵参与的可能性不大。
最重要的是,初平二年四月,孙坚击走董卓之后,袁绍集团已经逐步放弃河内郡,兵退延津。这与韩馥的一个举动直接相关,那就是派出了从事赵浮、程涣统帅一万强弩兵屯孟津。
这支强悍的部队驻扎在孟津,一方面控制了袁绍军粮的水运枢纽,也是袁绍说韩馥“绝臣军粮,不得踵系”的根由所在;另一方面,这支军队将袁绍与洛阳隔开,使得他在董卓仓皇西撤之际,无所作为。
所以,《英雄记》中说,兖州刺史刘岱曾写信给冀州治中从事刘子惠,提到董卓不足为患,在他死后,就要回师讨伐韩馥,“拥强兵,何凶逆,宁可得置!”这个表态,吓坏了韩馥,起因应该就是对袁绍的围困。
在袁绍出兵冀州之际,韩馥的属官们一次次劝谏韩馥,也总拿军粮为理由。要么说,袁绍是哺乳的孩童,断了奶立刻饿死;要么说,袁绍军无斗粮,各欲离散,旬日之间,就会土崩瓦解。
按理说,袁绍大军不应该这么惨,毕竟在河内郡有河南尹十余县的支持,还有兖州为后盾,没有理由全靠冀州的粮食供应。可当冀州兵卡住孟津的黄河航道,外来的支援就全部断绝了,而河内郡和河南尹东部各县,经过一年的战乱,百姓死者近半,根本供应不起袁绍的兵马。
按照《后汉书·郡国志》的记录,整个河内郡只有八十万余口,河南尹多一些,有一百万余口,可绝大多数都在洛阳周边。《后汉书·董卓列传》中说,董卓“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这个数量甚至超过了前面的总和,但考虑到东汉末年严重的隐匿户口和奴婢,在二百里内无复孑遗的情况下,并非不可能。
这就意味着,袁绍的直辖区域不到百万人口,却要养十万大军一年,没有外来粮食的支援是活不下去的,而韩馥的举动,算是断了他的命脉。所以,当董卓西入长安后,袁绍就领兵东进延津,黄河对面就是兖州,相当于重建补给线。而这应该也是孙坚北上,连战连胜的同时,近在河内郡的袁绍大军没有取得任何战绩的原因所在。
因此,曹操被袁绍派出,与周㬂合作出兵争夺豫州,是为了扩大河南尹东部十几个县的势力范围,形成一个背靠兖州的战略前哨,对袁术采取攻势防御,目的主要是拓地。
之后为了稳住公孙瓒,把勃海郡都让出去,又任命臧洪为青州刺史,都是袁绍为了保障自己夺冀州过程中不会有外来势力干预,影响结果。
待到初平二年(191年)七月,袁绍夺取冀州之后,整个战略就要调整,开始围绕冀州的基业展开。原本针对韩馥的几支矛头都指向了他,包括张杨、黑山军,于夫罗和公孙瓒,三支队伍的进攻时间不同,却造成了很大的军事压力。
兖州刺史刘岱虽是其姻亲盟友,可从他在公孙瓒逼迫下久议不决的状态就可以看出,刘岱主动参战,支持袁绍的意愿很低。所以,袁绍只能将属将曹操调回,放弃河南尹东部地区,集中兵力抵挡各方势力对邺城的进攻。
在此条件下,周㬂这个豫州刺史进不能进,退不能退,成了弃子,独立领兵面对孙坚就开始连战连败,只好逃离豫州。这意味着袁绍失去了豫州。
周㬂投奔扬州九江郡,若他与周昂为一人,则周㬂自此就任九江太守。此地是扬州的治所,重要性毋庸置疑,这才有了袁绍派堂兄,山阳太守袁遗接任扬州刺史的后话。没想到,袁遗领兵直驱九江途中,被袁术击败,后在逃往沛国途中被士兵所杀,扬州还是丢给了袁术。
整体来说,在这个阶段袁绍集团处于四面楚歌之中,而曹操也不得不被绑在船上一同浮沉,面对席卷整个中原的大乱局。
只不过,在这个阶段,他根本没有资格搅动风云,而只是袁绍手中的一枚棋子罢了。所以,曹魏官方的宣传口径,对于曹操这个阶段的经历轻描淡写,连累整个时代的历史叙事都被删减,让我们错过了一场自长安的汉献帝,南阳的袁术,徐州的陶谦,幽州的刘虞、公孙瓒,青州的刘备、孔融,全都卷入其中的超级大戏。
这场大戏的细节,我会在后文中,与刘备的经历一起展开。
本文节选自刘三解兄的新书《汉末之变》,已获出版社授权独家首发。该书从文献的细节着手,挖掘被曹魏史官隐瞒的关键史实,对董卓时代和曹操的崛起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虽然大司马不是每一条都同意,但这确实是本别开生面的好书,向大家推荐。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