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评 | 中国书协放大招:公示入围作品照片!你怎么看?
□冯华(二马头陀)
今日(4月14日),中国书协在全国第二届书法小品展览评审结束后立即推出重磅举措,对公示环节作出重要改革,不仅公布入展名单,还同步公示作品图片。对于书坛而言,这是在国家级协会层面首次实行“既公示名单、也公示作品”,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尝试,这既是官方协会求新求变、自我加压的制度优化动作,也可被解读为对部分网络呼声的主动回应。
首先,公示照片使公示信息更加完备,是对公示制度的实质性完善。过去仅公布名单,公众暂时无从了解具体作品水平,评审标准是否合理也难以验证,只有到开幕才能看到作品。如今评审完毕拟入围作品就公开晒在网上,评审结果有了直观依据,公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自然提升。
其次,公示照片有利于震慑代笔、抄袭等作弊行为。书法界多年被人诟病存在代笔、抄袭等问题,而作品图片公示意味着每件入展作品都将接受全社会的审视。违规者不得不考虑被网友“放大镜式”审查的风险,作弊成本大幅提高。
再次,公示照片能让问题作品更早被发现被处理。过去,即便评审时未察觉问题,作品也可能在展出后被举报,导致被动处理。如今在公示阶段就公开作品,相当于借助网友的力量进行“预审”,使书协能提前核查争议作品,减少后续纠纷,提升工作效能。
当然,这一改革举措肯定也给主办方带来更大压力。由于以往从未这样做过,拟入围照片全部上网,可以想见会形成一波冲击。此次公布的拟入围作品是279件,与征稿启事中原定的240件数量有所差异。这些作品能不能经受住考验?作品会被网友发现哪些问题?评审标准是否公平公正?网友对入展作品是否认可?除了代笔抄袭等严重作弊行为,错别字等问题也可能被提出。文字方面哪些是一般问题可以包容?哪些是严重问题属于硬伤?标准如何界定?书协在评审阶段对此类问题是如何处理的,如果公示阶段网友又提出同样问题,处理尺度如何把握?网友发现问题时,有何种反馈渠道和处理机制?这些,都是在下一步工作当中要面临的具体问题,需要在改革实践中积累经验,建立更为细致的应对机制。改革必然伴随新挑战,但问题应在实践中优化,而非因噎废食。
公示作品照片是书法评审与书法大众实现制度互动与双向奔赴的重要一步。尽管可能遇到各种情况,但只要书法界上下形成行业共识,不断完善细节优化制度,这一改革必将推动书法生态朝着更加清朗的方向发展。因此,应当为这一举措来个一键三连。
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作者微信
【说明:本文作者冯华(二马头陀),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书法秘笈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