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这个充满压力和期待的词汇,往往会让无数的学生在夜晚辗转反侧。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因为这一场决定未来的考试而感到焦虑、恐慌。对于这些孩子而言,高考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考试,更是他们青春岁月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承受的心理负担和情绪波动值得我们去关注与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讲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心理咨询师、高级中学心理学教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具有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背景。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青少年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自闭、多动与抽动症及其他心理障碍丰富的个案经验。青少年成长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机网瘾、厌学、恋爱问题、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为(长程陪伴有丰富的经验)、青春期问题、考前焦虑(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导)、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障碍。

在这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学生经历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变化。他们渴望获得父母和老师的认可,希望能够超越自我,实现心中的梦想。然而,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无尽的压力。许多孩子常常会陷入到“我必须考好”这一自我暗示的思维陷阱中,逐渐无法自拔。这样的观念让他们对失利的恐惧愈发严重,日复一日的压力累积使得焦虑的情绪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与此在这个逐梦的过程中,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许多家长在无意中将自己的愿望投射到孩子身上,期待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以此来实现他们自己的价值。这种强烈的期待就像是一把无形的锁,将孩子的心灵禁锢住,令他们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喘不过气来。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常常会在自责与懊恼中徘徊,他们会想:我可能会让父母失望,我不能辜负这样的期望,这种思维如同无尽的黑洞,吞噬着他们的自信和希望。

除了来自外部的压力,孩子们自身的心理机制也在产生作用。高考焦虑往往伴随着比试竞争的心理,这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他们的焦虑感。许多学生在面对同学的成绩时,常常会产生比较心理,认为自己必须超越他人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这种心态使得孩子们对自己的评价变得过于苛刻,而一旦成绩不理想,内心的自我否定便会随之而来,形成恶性循环。

而在这种焦虑情绪的影响下,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往往会受到严重影响。焦虑使得他们的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甚至出现头痛、失眠等生理反应。他们的思维变得僵化,对知识的掌握能力降低,正当他们需要最好的表现时,身体却开始出现拒绝反应,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负担,使得本应平稳的学习生活变得步履维艰。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家长和老师,除了在学业上给予支持,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首先,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当孩子感到焦虑时,往往并不需要过多的安慰和指责,而是需要有人能够耐心倾听,帮助他们表达内心的恐惧与不安。这样的对话能够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关系,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和支持。

可以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节奏和规律,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成绩和排名。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破除“非成即败”的观念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更健康的学习动机。适时的休息与调整,能够让他们拥有更为清晰的思维,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再者,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也至关重要。可以教授他们一些放松和调节情绪的技巧,比如深呼吸、冥想等。这些方法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在考前放松心情,还能在日常学习中缓解压力,让他们在高考的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不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成绩并不是衡量他们价值的唯一标准。人生的路上,遭遇挫折、失败是常有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会他们在追求目标的也要学会欣赏过程中的努力与成长。

在高考的队伍中,虽然每一个孩子都渴望着成功,但更要让他们明白,每一段努力的经历都是值得珍惜的。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高考只是一时的挑战,重要的是学会如何面对压力,学会如何在风雨中成长。每个孩子的未来都充满希望,让我们为他们的梦想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