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一场倒春寒在湖南全面铺开,最大降温幅度约20℃,考验着稻田里秧苗的生命力。
耒阳市灶市街街道,2000年出生的新农人罗环,自去年开始,便把育秧过程都搬到了育秧工厂进行,秧苗在温暖的大棚里正常生长,无惧春寒。

防范未然、减轻天气影响,这位创建了耒阳首家集中育秧工厂的“00后”,再次展现出自己的田间智慧。
然而,新农人罗环的田间智慧,早已超出大棚之内。
一间大棚获取多场丰收
4月的时光,在温暖的春日里拉开。
“温度升起来了,秧苗也在大棚里长了这么久,插在田里也有了一定的抵抗力。”3月5号开始,灶丰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环就育下了第一批秧。“今年计划育1万亩的秧苗,一天的产量可以达到1万盘,可以供大田300亩的秧苗。”

2020年返乡的罗环,在2024年建起了耒阳首家集中育秧工厂,1万亩秧苗,在为自家1100亩稻田提供秧苗外,还为附近的大户提供育秧服务。
这也让罗环在种子还未播下时,便获得一笔丰收。“一盘秧苗就有8毛钱利润,一天仅育秧就有8千元的纯收入。”
但罗环今年的第一场丰收,比育秧还早了3个月。

“每年7月到次年3月,我就在大棚里种上反季节蔬菜,订单都接不完。”罗环此举给大棚的闲置时间镀上一层“金”,30亩大棚,每亩能给他带来8000元左右的纯利润。
年轻人的灵活和勤劳,让罗环的每一间大棚,在四季都有丰收。
一种农机提升工作动能
育秧工棚内,自动水稻育秧流水生产线高效运转,农户们分工合作将机械已经填土、铺种、装盘的种子摆放到一旁进行催芽;隔壁的大棚内,整地机来回穿梭,不断翻新、平整土地,宛如“铁牛”一般干劲十足。

看着春耕的繁忙景象,耳畔传来机械的轰鸣声,罗环还是会想起父亲开着机耕船,在田里忙碌的样子。“顶着大太阳,这种小机械一天也只能耕5亩地左右,既辛苦,效率又不高。”
于是在2020年,罗环带着在广东做电商三年赚的30万元回到家乡,依靠政府支持融资创立了耒阳市灶丰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成为罗环承包1100亩地的不二选择。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罗环不断引进新机器、新技术,提高现代农业机械化率,持续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去年,国家出台‘两重两新’政策,我购买10台农机设备享受到了政府41万元的购机补贴。”

罗环在农业机械的运用,不止在水稻种植上。通过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罗环的大棚可实现智能环境控制、精准灌溉和智能施肥等,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最佳条件,不仅使蔬菜品质更为稳定,还能错峰上市,使蔬菜价格更有优势。
农机的运用提高着罗环的种田效率,农机服务顺势成为合作社的营收方式之一,传统的耕作方式也在逐渐升级。
正如罗环在合作社墙面贴上的标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机械化。
一件难题解出崭新答案
乡村里,四季都有风雨,罗环的返乡创业之路,也并非“风调雨顺”。
“刚开始指望农机服务能挣钱,没想到和我计划的完全不同。”农机虽都配齐,但罗环的烦恼才刚开始:“请一个机手,一天500元工资,有时一天都挣不了500元”。

尝过农业机械化“甜头”的罗环,深知农机的效率,但有时却挣不到钱,甚至出现亏钱的状况,这让他摸不着头脑。但罗环在请教了不少大户后,发现大家都面临着和他一样的难题。
“按天算,干多干少一个样,没有责任感。”于是,罗环在工资结算时采用按亩计算的方式,止住了亏损的口子。“给别人打工,积极性也很难调动起来。”这次,罗环用上利润分成的方式:他出农机,别人出力,利润平分。
从无人机到拖拉机,再到所有农机服务,罗环的每台农机都能在农忙时节,不断地创造利润。

请人不是长远之计,手艺还是得掌握在自己手上。”为此,罗环拉上30多岁的返乡青年邓鹏,一起学习农机操作技术。“年轻人肯学,不管是农机的使用,还是修理,我们都能自己解决。”
在操作人员的工资结算上,农机服务部分,罗环还是采用利润平分的方式,月平均工资在1万元以上。这个困扰当地大户们的难题,在这个年轻人的手上,已经不成问题。
桌上的日历已翻至4月,土地上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劳作,成长强壮的秧苗开始移到田里,吸收着阳光雨露,向上生长。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文:李芳森
添加小编为好友
方便联系
内容来源于网络部分,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人:玄冰 微信号/电话:18152749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