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男硕士退学摆摊卖土豆泥”冲上热搜。当事人称:受不了导师打击式教育,熬了这么多年身心俱疲。本文带大家了解当下高校普遍存在的师生关系紧张问题。
今天和一位老师聊天,谈起了校园学生心理状况。Ta在一所高校负责相关事务与咨询许久。Ta说其实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一部分是随着社会整体环境而发生变化的,有一些是和校园管理措施相关的,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与导师的关系,这在理工科博士群体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这个判断也和我自己的观察与感受一致。学生与导师的紧张关系,往往成为压垮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各种各样令人遗憾的结果。
同时我们也一致认为,目前的情况下,对高校导师的硬性规则与软性约束都是远远不够的。硬性规则除了高标准的论文发表规则外,对学生权益的保护几乎付之阙如;软性约束也缺乏实际效果。如果一个学生的导师确实“有问题”,或者说师生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学院和学校层面都缺乏有效的干预渠道。这种情况不会在短期内得到改变,而且随着教师与学生发表压力的增加和现在对学位论文要求的提升,情况可能会进一步向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这种时候,既然无法改变外部环境,也就只好反求诸己,擦亮眼睛,尽量选择一位“合适的”导师。
我之前谈过这个问题,现在准备把这些想法更系统地梳理一下。尽管从校园心理工作的统计来看,师生关系的一个“重灾区”是在理工科,但很遗憾我是法学出身,只能从人文社科的角度提一些自己的看法。不过很多事情是可以触类旁通的,人文社科角度的思考对理工科学生选择导师可能会有一定借鉴意义,更何况,师生关系的紧张在人文社科当中也并非不常见。
我会从如下场景出发,思考在选择导师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提请各位留意的是,场景不同,意味着每个人的角色和信息不同,面对的问题自然也就不同。因此,我的思考与建议是有局限性的,即使在人文社科领域也绝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我设定的场景由两个基本要素组成。
第一个要素:一位硕士生准备读博士而且有进入学术界工作(高校任职)的长远规划。
第二个要素:这位硕士生需要跨校考博,对自己申请的学校的专业方向比较了解,但对导师为人处世与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不是很了解,询问他的学生也得不到比较可靠的答案。
这两个要素中,第一个要素意味着学生要在长达三到五年的时间里,和他选择的导师深度交流,在各方面都需要导师助一臂之力,甚至鼎力相助。第二个要素意味着学生不缺乏对老师研究方向等学术信息的了解,但对这个老师人品、地位、资源等“社会”因素缺乏了解。可以说,正是以第一个要素为前提,第二个要素才格外重要。不然,只需要应付好自己的学业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即可,不需要和自己导师有过多的关联。
现实中很多师生关系的紧张和矛盾,其实都来自于学生从老师的学术成果出发,误判了这个老师的人品、资源、地位和真实的学术能力,最后两败俱伤。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如何从学术成果出发,推断一个老师的“社会”因素。
01
导师年龄
首先我们考虑的是年龄。这对本科生选择硕士导师也比较重要。
年纪大的老师,相比较来说由于和学生年龄差距大,处理起师生关系来也更为有技巧。这种“技巧”是建立在两个现实因素上的。第一个是由于年龄差距大,师生之间不容易形成研究方向与成果的竞争,一定年纪的老师已经“功成名就”,对于职称待遇和头衔方面的“更进一步”,也有了比较切合实际的看法。他不会有过多无谓的幻想,指导起学生来就更从容,较少私心,至少不会想着抢占学生的成果。第二个是由于年龄差距大,老师自己读书时还有刚步入学界时,“发表竞赛”与“核心期刊”的游戏没有现在这么猖獗无耻,就会有老一代学者坐冷板凳、下硬功夫的“遗韵”,这对学术内功的培养有好处。同时,他们对学生的态度中关怀的因素,一般会多过利用的因素。特别是现在国内读博都是“申请审核”制,一般自己的硕士导师也会是博士导师。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硕士时期还是博士时期,选择年纪偏大一些的老师是比较合适的。
但选择年纪偏大的老师也有一些风险。这个风险主要在于如果老师本人在学术上没有太多追求,而且对专业内前沿发展理解有限的话,这其实非常限制学生的学术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如果年纪偏大的老师恰好是学界呼风唤雨的人物,他指导学生的时间有限不说,个人立场与观点很强,几乎不可置疑,但实际上他的水平又是“那样”,这就会为日后相处带来矛盾。这也是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反过来看,年轻导师他可能在学术前沿发展等方面会有更好的把握,对学科动态的了解相对全面。不过选择年轻导师的风险系数也不低。比如,年轻导师带过的学生少,更不容易在入学前了解他的情况;年轻导师科研压力大,与学生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一个想法算你的还是我的,一篇文章算你的还是我的,这都是问题;年轻导师从读书时候起,学术界的浮夸之风盛行,他对学生和学术的看法,就少了许多当年老一辈学者的敬畏性,将这一切都作为谋生的工具的可能性会比较高,这也不利于师生关系的长久发展。
02
导师的个人简历
其次我们需要仔细研究导师的个人简历。
这里的导师个人简历,不是挂在学院官网的内容,也不是出现在各种新闻信息中的内容,而是这位导师在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时,与他名字一同出现的个人介绍性信息。相关内容一般可以在讲座与会议的通知和新闻稿中出现。在网上检索这些信息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可以看看在这些场合的个人简介中,这位导师是更看重罗列自己的学术职称(教授、副教授)与论文著作,还是项目与内参批示。简介中的不同侧重,反映的就是现实中的不同侧重。
我们还可以看看在会议中他们是发言多,还是评议多。一般评议多为人情因素参会,也体现业内对他的认可。还有就是关注他通常在专业内部哪个方向中和哪些人参会。这会让我们对这个导师所属的“类”有很直观的认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虽然是一种“贴标签”的武断,但还是能够辅助我们作出初步判断的。
03
导师的著作和论文
再次我们要研读导师的著作和论文。如果说我们在准备申请博士时看的是著作与论文的内容,那么此刻我们就是要重点关注这位导师著作的序言和致谢,以及论文中和致谢有关的脚注。这些部分往往是作者自己对于学术关系和人际脉络的直接交待。在著作和论文中得到感谢的人,未必对作者来说是最重要的;但对他最重要的人,一定在得到感谢之人里面。我们可以从这里面得到导师“生活世界”的信息,也可以围绕这个展开学术文献的检索,两不误。
同时,我们要关注导师出版第一部著作的年纪以及最初发表论文的年龄与期刊阵地。如果导师第一部著作出版的年纪很早,除了得到项目资助出版优秀博士论文或博士后出站报告外,这无外乎两个原因:天资聪颖或有人扶持。观察导师论文发表阵地,特别是他在读博士与博士后期间的发表情况,也能作出这类判断:如果导师文章发表的刊物相对零散,特别是一开始都是从不知名小报开始,临到毕业有一两篇重要期刊的重要文章,这基本上表明导师是自己一步步走过来的,他的导师对他的提携是有限的;如果他在学生时期猛的发了一篇非常重要刊物的文章,在刚入行做“青椒”的时候很迅速的在重要刊物上有几篇文章,这说明在很大概率上他有人扶持。
天资聪颖的导师和有人扶持的导师有什么区别?
天资聪颖的导师优秀,但无论是他的同行还是学生,都很难模仿或学习。学术界里不乏很多“草莽”出身,自己拳打脚踢赢得一片天下的人。 这种“天纵英才”很难为外人学到,他们吃的苦外人也无法想象。如果做他们的学生,大概率会很累,很有压力。他可能对学生有很高的标准,而且与天资普通之人的想法会有不同。 我们很在意的事儿,比如谈校园恋爱、申请奖学金、找实习等等,在他看来这就是“分心”和“不努力”。 又比如,我们可能无法在读博期间娴熟地掌握二外甚至三外,他却觉得这根本不难,如果觉得难,那就是学生懒惰。 同时,现实中这样的老师大概率会觉得自己不用指导学生,因为他一路走过来也很少得到别人的指导,他也觉得没必要得到指导。 但这可能就会让学生比较尴尬——问的多了,会被说笨; 问的少了,自己是真的搞不懂。
有人扶持的导师好在比较体贴学生的情况,对于学生时代每个人会遇到的问题有很清醒的判断。一般而言,他也会给予学生大力支持与提携。但利之所在,往往弊亦随之。学术圈中当然有不计回报为学生好的老师,而且数量很多,我自己就遇到很多位。但是有更多的人是老子所说的“预先取之,必先予之”。对于一些导师来说,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交换,可能难以获得他的支持。这种交换就看我们如何理解了。不讨论很恶俗的八卦情节,只是从日常学术交往来看,这里就有很多模糊地带。比如,导师指导学生写文章,从核心观点到结论甚至核心文献,都来自导师的建议,学生执笔;导师以自己名义发表,脚注中感谢了学生,还给学生不菲的助研费。这种情况该如何理解?注意,这里要的不是你我如何理解,而是在一个师生连环嵌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像《红楼梦》中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关系中,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如果我们对这种事情有内心洁癖,那的确需要对导师的类型有清晰的认识。
在掌握以上信息后,我们对导师的“社会”因素就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这个时候要结合导师文章选题和措辞(是不是政治口号连篇?是不是只用国内学者文献?研究是不是比较偏实用方向?等等)以及面试时有限的接触,甚至套磁时回复邮件时的语气态度(有没有抬头对学生的称呼,有没有妥当的落款等等),我们再推断一下这个导师是否诚恳和实在,是不是爱讲一些冠冕堂皇但不解决问题的话,是不是爱说需要高情商学生反复细致揣摩的话。这样我们对这个导师就会有更精确的理解,会对他的为人处世形成一定预期。
04
自己要有所取舍
最后,要知道自己的需求,有所取舍。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既要...又要...还要...”,我们一定明白自己读博这三到五年的时间投入,想要换回什么。这是因为在整体的学术氛围中,特别是国内人文社科环境下,找工作、发表与学术培养这三者彼此有重合但并不共外延,甚至三者相互脱钩都数见不鲜。
高校中的老师,不可能做到三者兼顾,如果我们能遇到,那时天赐良缘,但大概率我们遇不上。这是制度与环境使然。在人际关系方面能帮到学生的导师,可能就需要学生自己来培养自己;能给学生良好学术培养的导师,可能就需要学生自己找关系发表文章或者碰运气找工作。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个合适的预期与定位,想明白自己要什么。
这一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每种选择中各种事项的优先次序安排是不一样的。比如,是否要给导师干项目,干到什么程度,是不是每年办会报销发票,是不是不能选自己认为合适的题 目等等。 这些事情在不同方向的导师心目中有不同地位。 办这些事情的策略也要随不同方向导师的特征来定。 比如对于重学术培养的导师,办会重质量重过程,迎来送往不是大事儿; 但对重关系的导师,就需要更关注桌签位次如何摆放,每位嘉宾如何接送这些细节。 学术上也一样的。 对于重学术培养的导师,可以多讨论文章内容和方法。 对于重关系型导师,可能就需要先“搞”一个东西出来,符合他的要求,然后讨论想方设法发表。
以上是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我的经验是人肯定不能both and,只能either or,需要自己取舍,根据自己的目的、利益,特别是性格和为人处事风格作出最好选择,这是最重要的。
师生之间其实是一体的,“甜蜜的抱怨”会有,但如果学生痛批自己的老师,老师痛批自己的学生,这是一种两败俱伤,表明两个人都是不成熟和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