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天,一位退役军士老张蹲在自家小超市门口抽着烟,望着街上稀稀拉拉的人流发呆。他的超市开了不到一年,如今已经濒临倒闭。两年前,他满怀信心地选择了逐月领取退役金,想着靠这笔钱做点小生意,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可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房租、人工、进货成本压得他喘不过气,每个月的利润甚至抵不上他当初在部队时的工资。老张苦笑着说:“早知道创业这么难,还不如当初选转业,至少有个铁饭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张的故事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退役军人安置政策的调整,“逐月领取退役金”成为不少战友的选择。这本是一项好政策,让退役军人在经济上多一份保障,同时也能自由规划人生。

然而,现实却给许多人泼了一盆冷水——创业远比想象中艰难。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3年左右,而退役军人创业的成功率甚至更低。那些怀揣梦想、拿着退役金一头扎进商海的战友,不少人在短短一两年内就遭遇滑铁卢,有的甚至负债累累,连基本的逐月金都难以维持生活。

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很多战友高估了自己的商业能力。在部队,我们习惯了令行禁止的集体生活,但创业完全不同,它需要市场嗅觉、管理经验、资金运作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大多数退役军人所欠缺的。一位在税务系统工作了35年的干部曾感慨:“我见过太多企业开业、注销、再开业、再注销的循环,平均4年就倒一家。” 退役军人创业失败的原因,往往不是不够努力,而是对市场风险缺乏认知,甚至有人听信所谓的“躺赚”项目,最终血本无归。

其次,创业需要足够的资金储备,而逐月退役金虽然稳定,但数额有限。以一位每月领取7000元退役金的战友为例,扣除社保和医保后,实际到手仅5000元左右。

在大城市,这笔钱勉强够个人生活,但要支撑创业,无疑是杯水车薪。不少战友为了创业,不仅掏空了积蓄,还借了外债,结果市场稍有波动,资金链就断裂,最终陷入债务泥潭。更残酷的是,一旦创业失败,想重回职场也并非易事。40岁以上的退役军人,如果没有特殊技能,找工作往往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那么,选择逐月的战友,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其实,创业从来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不该是首选。从过往的经验看,那些转型成功的退役军人,大多走的是“先就业、再择业”的路子。

比如,有的战友凭借部队积累的管理经验,进入企业从事党务或安保工作;有的考取法律职业资格证、消防工程师等证书,顺利进入专业领域;还有的技术干部,直接对接地方科研院所,实现了无缝衔接。这些成功的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并没有盲目创业,而是先站稳脚跟,再谋求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我们并非否定创业的可能性。现实中,确实有少数战友创业成功,甚至成为千万富翁。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成功者要么早有行业积累,要么有强大的人脉资源,绝非靠一时冲动就能复制。对于大多数普通退役军人来说,与其冒险创业,不如先找一份稳定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技能,等时机成熟再考虑是否单干。毕竟,逐月金的初衷是保障基本生活,而不是让你拿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2025年的经济环境并不乐观。M2突破300万亿大关,但通缩阴影笼罩,消费市场疲软,创业风险比以往更高。在这样的背景下,退役军人更应谨慎行事。一位资深财经人士提醒:“当前经济形势下,不要轻易投资,避免过度消费,创业需谨慎,更不要轻易辞职。” 这些建议,对逐月战友而言尤为适用。

最后,我想对那些正在犹豫或已经选择逐月的战友说:逐月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它的意义在于给你一份稳定的保障,让你有更多选择的空间,而不是逼你去冒险。如果你真的想创业,请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了解这个行业吗?我有足够的资金抗风险吗?如果失败,我能承受后果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不妨先放慢脚步,脚踏实地找份工作,等条件成熟再作打算。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逐月战友的路还很长,不必急于一时。稳扎稳打,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