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体验、民俗旅游、非遗展示、地方戏传承、手工艺品制作……在我国广袤的乡村大地,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激发乡村文化资源活力,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乡风乡韵焕发光彩,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

近年来,乡村文化生活亮点纷呈,“村BA”“村超”“村晚”等活动在乡村广泛开展,释放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多文化动能。

在见证乡村文化不断繁荣发展的过程中,记者也为村歌、村戏以及乡村里的文体俱乐部等有趣的文化形态所吸引,并通过深入采访,呈现它们塑造乡村文化生态的新故事。

“该干活时干活,该唱歌时唱歌”

本报首席记者 王 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黎平村歌大赛现场 石国良 摄

晨雾缭绕中,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信团鼓楼前,陆东辉已经在制作侗族琵琶和牛腿琴的工坊里忙碌起来。打磨乐器、调音、弹奏是这位侗族乐器制作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日常。自从肇兴侗寨有了村歌活动,陆东辉的生活里就多了一件事——拉上寨子里的伙伴,排练侗族大歌。

2024年,黎平举办了两期“村歌嘹亮·想唱就唱”村歌大赛(简称“村歌大赛”)。今年的村歌大赛选拔赛即将开幕,覆盖全县26个乡镇(街道),参赛曲目均为具有地域特色或民族风格的民歌。按照规则,从选拔赛进入复赛的歌队会获得奖励。

“大家日子越过越好,对文化生活更上心了。”陆东辉说,以前赶上传统节日,村寨之间“走相思”时,人们会唱起侗族大歌表达情感。现在各个村寨在合办村歌活动中培养出新默契,每个村选派队伍来演出,侗族大歌天天荡漾。肇兴侗寨的各类民族音乐、传统技艺也找到了新场景,传承得有声有色。

“非遗传承人和文化能人跟村歌活动的关联深着哩!” 黎平县文化馆副馆长吴鲁辉回忆,起初策划村歌大赛,思路好理清,愁的是人才。舞台搭建、邀请评委、团队训练、驻场演唱,处处都需要专业力量。思虑再三,吴鲁辉找到了懂乐器又有舞台经验的陆东辉,希望他挑起大梁。就这样,陆东辉联系同样钟爱侗族音乐的村民和外乡朋友,拉起一支队伍,充当村歌大赛的“万金油”,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参与活动组织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但大家都觉得特别值得。经过两届村歌大赛的锻炼,我们已经找到了经验。”陆东辉说,这两年,他跟团队成员白天各自奔忙,傍晚凑时间排练,比赛当天专心准备,上了舞台全情投入。“该干活时干活,该唱歌时唱歌,就像田埂边的花朵自然生长。”

精神文化生活充实了,旅游公共服务也在升级。黎平县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村歌大赛已衍生出器乐演奏、舞蹈展示、村歌市集等形式,不仅促进了民族文化传承,也拉动了文旅消费,游客在欣赏村歌之余,可以参与盛装巡游、非遗制作、蹦侗迪等活动。

特别受游客欢迎的是互动拉票环节。比赛前夕,村歌队身着民族服饰惊艳亮相,或凭动人歌声吸引关注,或自备食材晒出厨艺吸引观众。“当冒着热气的三色糯米饭、牛瘪等美食喷香登场,我们赏村歌、赶大集、品美食,从文化活动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跟村民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重庆游客卢喜说。

据统计,2024年,黎平县接待游客661.85万人次,同比增长14.0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07亿元,同比增长18.17%。在村歌活动举办期间,人流量增速显著。

张倩在黎平县文化馆工作了10多年,2023年由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派驻肇兴镇驻厦格村担任第一书记。她认为,村歌活动之所以红火,原因之一是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村歌活动吸引来的大量游客需要优质服务,加之村民对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十分热爱,年轻人返乡有事做、做得开心,留下来的动力更强。”张倩说,以侗族大歌为核心的村歌活动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在发展中展现出足够的带动力,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捆新柴。

张倩向记者分享了她手机里珍藏的一段视频。画面中,5岁的小姑娘兰米佳站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身着盛装、落落大方,清亮的童声释放了侗族大歌的空灵之美,台下掌声如潮。兰米佳正是从村歌活动中被发掘出来的“小歌星”。

暮色四合,肇兴侗寨响起悠扬的歌声,陆东辉调试着新制的琵琶。作为首届村歌大赛冠军得主,他格外期待新一季的村歌活动。

“这几天,新一期音乐培训报名也已满额。”吴鲁辉说。

去嵊州赶时髦、唱越剧

本报首席记者 王 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嵊州“村越”现场 嵊州市文化馆供图

穿过剡溪畔的白墙黛瓦,未及深巷已闻声。在浙江嵊州,每块青石板都浸润着四工腔的婉转,每扇木格窗都透着吴侬软语的清亮。

在这个常住人口不足70万的江南城市,活跃着117个民营越剧团,培育出200余个民间戏迷社群。

以纱帘作遮挡,选手在帘里唱,评委在帘外听,纱帘升起意味着选手有了全面展示的机会……2023年7月,首届嵊州“村越”邀请赛在越剧起源地嵊州市甘霖镇东王村举办,以村为单位,自下而上在全市236个行政村广泛开展。活动参照电视节目导师战队的模式,邀请多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当评委,通过越剧PK赛选拔出各村的“民星”。

评委是名家、观众是行家,想脱颖而出全凭实力。因此,当理发师、新嵊州人罗雪洪夺冠时,台下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唱好越剧首先要讲好嵊州话,再学透折子戏,没几年工夫根本开不了口,可想而知他对越剧爱得多么深沉。”一位戏迷评价。

嵊州人热爱越剧,越剧让嵊州受到关注,一切似乎顺理成章。“实际上没那么简单。几年前,面对时代浪潮,越剧也曾陷入传播途径窄、受众面也窄的境地。”嵊州市文化馆馆长、嵊州“村越”总导演姚华江说,百姓热爱是基础,越剧融入生活还需要点燃一把火,而这把火正是“村越”。

首届嵊州“村越”刚落幕,姚华江还未来得及休整就有村民打电话问还有没有下一届,还有戏迷给嵊州市文化馆留言问怎么报名。

火热的态势一路延续下来。自2024年6月启动比赛至10月进行决赛,第二届嵊州“村越”的话题全网总曝光量超过12亿。相较首届,第二届嵊州“村越”从个人赛升级成团体赛,借鉴体育比赛的设计,小组挑战赛采用主客场双循环的方式进行,比赛看点更多。选手除了本地居民外,另增设外援,添加乐队现场伴奏。

“我们还特别强调,每队要包含一名年龄小于12岁的队员,且所有队员要全妆出战。”姚华江介绍,新规则主要是为了挖掘新苗子,有的小队员现场一亮相就收获了不少“妈妈粉”。

姚华江认为,如果说首届嵊州“村越”是对越剧艺术普及的探索,第二届则是越剧IP催生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的实践。嵊州“村越”的“出圈”,让嵊州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群众文化面貌有了不少新变化。

文化服务更精准了。姚华江算过一笔账,单是每年支持每个村看一场大戏,就需要400多万元投入。站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角度,这笔资金如何更精准地做好服务?姚华江和团队通过深入乡村调研,得到了答案——把老百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舞台搭到群众身边,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开展越剧活动,不光送演出,还扩大培训。”姚华江分享,越剧比赛办出规模,村里的古戏台、文化礼堂都用起来了,乡村居民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增强了,越剧创作氛围更活跃了。

文旅融合程度加深了。第二届嵊州“村越”在演出基础上融入了美食、非遗等活动,众多文化设施和景区与越剧表演融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外地戏迷前来观赛。嵊州越剧小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村越”期间,小镇游客接待量比平时增长近4倍,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文创产品等相关产业发展,很多观众通过线上渠道订购越剧周边好物。嵊州黄泽戏服的销售额同比增长60%,嵊州小笼包线上销售额同期翻了两番。

人才梯队扩容了。“村越”促进了嵊州群文人才梯队持续扩容。以前没发掘到的好苗子都冒出来了,年轻戏迷称找到组织了,民营越剧团数量迅速增加。目前,嵊州正在积极培育越剧文化特派员,计划每村配一名,引导他们扎根基层开展教学,创作新越剧作品。

眼下,第三届嵊州“村越”已进入筹备期,活动从今年5月启动,支持线上报名,在中老年参赛者之外,还为大学生等群体开辟专门赛道,鼓励戏迷用家乡方言改编越剧,让观众过足戏瘾。

“在嵊州,如果不会唱几句越剧,没参加越剧队,不关心‘村越’,都感觉跟不上时代了。”一位嵊州戏迷说,“村越”正让传统文化变成现代生活新时尚。

永联村的俱乐部又招新了

本报记者 彭澳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乡村拔河邀请赛暨江苏省社区体育合家欢大型公益活动在永联村举办 受访者供图

春分过后,万物复苏,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文体中心迎来了新一年的俱乐部招新。

“每年三四月,我们会固定组织大规模的招新,发布招募海报,村民、职工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报名,我们再把报名人员集中到一个微信群,通过线上登记,把大家分配到各俱乐部。”永联村文体中心主任杨文爽说。

2013年,永联村为提高村民、职工的文化生活品质、吸纳和培养文艺人才,成立了一个村级文联组织,先后开设锣鼓、龙狮、腰鼓等10支俱乐部,会员500余人。2022年,为增强村民、职工强身健体的意识,张家港永联体育协会注册成立,下设拔河、游泳、篮球等14支俱乐部,会员800余人。也是这一年,永联村文体中心也成立了,负责运营管理以上两家协会组织。协会开展活动的载体——永联文体馆也在同年迎来全面升级,涵盖健身、舞蹈训练、合唱训练等功能区域,还配备电影院、游泳馆、戏楼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现代化文娱场景。

“俱乐部会员能享受相应的免费课程,比如合唱俱乐部,会聘请市文化馆的老师前来指导,一周两次课程,每次一个半小时。”杨文爽介绍,目前,俱乐部人才培养初见成效,文艺类俱乐部成员已经可以策划一台演出,拔河、陀螺等体育类俱乐部2024年拿到了国家级赛事的奖牌。

为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文体活动,永联文体馆采用会员制,以每人每年100元的惠民价格向村民开放,目前在册会员4000余人,可在文体馆各个功能区域自由活动。

2024年,永联文体馆服务质量再升级。硬件方面,将多功能室改造为美育空间,定期开设插花、茶艺、编织等培训课程,同时新增自助咖啡机等便民设施。软件方面,改进预约系统,将篮球、羽毛球场地的预约场地模式改为预约人数模式,提升场地利用率。此外,文体馆还通过召开座谈会,增设意见箱、留言墙等形式,畅通会员沟通渠道。

永联文体馆、永联美术馆、暨阳书画社、永瓷工坊等文化主体共同构成了永联村丰富多元的文化生态。其中永联美术馆已成为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分馆,通过与省级艺术机构的合作,为村民带来高质量艺术展览。今年春节,第十届江苏省水彩(粉)画作品展在永联美术馆举办,吸引了众多村民。

对于永联村的变化,每一位村民都有深刻感受。20世纪70年代,永联村一度是苏南地区最小、发展最落后的村子之一;80年代初,村里抢抓机遇办起轧钢厂,并在2000年自筹资金办起百万吨大型钢铁企业,从此集体经济飞速增长。

多年来,永联村始终把“富口袋”和“富脑袋”放在同等位置,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如今,村文体中心各俱乐部之间的联谊活动和小型赛事频繁开展,为村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定期举办的书画类展览和文化艺术交流培训,促进了村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学习。2024年,中国乡村拔河邀请赛暨江苏省社区体育合家欢大型公益活动在永联村举办,吸引了全国22支队伍近200名运动员参赛,提升了永联村的知名度。

“永联村发展这么多年,早就实现了经济上的富裕,我们当前阶段的任务是实现村民精神上的富足,让村民享受到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杨文爽说。

2025年4月12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该干活时干活,该唱歌时唱歌”》、

《去嵊州赶时髦、唱越剧》、

《永联村的俱乐部又招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