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尔茨海默病
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也是老年痴呆症的主要类型
它像一把无形的“橡皮擦”
逐渐擦去患者的
记忆、思维能力和生活技能
最终导致完全依赖他人照料

尽管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但科学界对它的认知已有了长足进步。了解阿尔茨海默病,不仅能帮助患者和家人科学应对,也为预防和延缓病情提供了可能。
认识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并非正常衰老的表现,而是一种病理性的脑部疾病。它的核心特征是脑内异常蛋白质沉积:β-淀粉样蛋白形成斑块,tau蛋白形成神经纤维缠结。这些沉积物破坏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导致脑细胞死亡,尤其是与记忆相关的海马体和大脑皮层区域。随着时间推移,大脑体积逐渐萎缩,功能持续衰退。
典型病程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轻度)
近期记忆减退(如忘记刚说过的话)、语言表达困难、空间感下降(容易迷路)。
中期(中度)
无法独立生活,出现性格改变(如多疑、暴躁)、失去时间概念、重复提问。
晚期(重度)
丧失语言能力、无法辨认亲人、吞咽困难,最终因并发症(如肺炎)危及生命。
早期信号:别把健忘当“老糊涂”
很多人误以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是正常衰老,但两者有本质区别
正常健忘
偶尔忘记钥匙放哪儿,事后能回忆起来。
病理性遗忘
忘记如何使用钥匙开门,或否认自己有过钥匙。
需警惕的10个早期信号:
● 频繁重复提问或重复同一件事
● 难以完成熟悉的任务(如做饭步骤混乱)
● 对时间和地点感到困惑(如白天黑夜颠倒)
● 判断力明显下降(如夏天穿棉袄)
● 性格突变(温和的人变得易怒)
● 抽象思维障碍(无法理解数字或账单)
● 物品乱放且无法追溯(如把手机放冰箱)
● 丧失主动社交兴趣
● 语言表达困难(用“那个东西”代替具体名词)
● 视空间能力下降(撞到家具或画直线困难)
病因与风险因素:谁更容易患病?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证实以下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 遗传因素:携带APOE ε4基因的人群风险较高,但并非必然发病。
● 年龄:65岁后发病率每5年翻倍,8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
●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会损害脑血管健康。
● 脑外伤史:头部严重受伤者风险增加。
●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社交孤立。
● 其他:抑郁症、听力损失、空气污染暴露等。
预防措施:保护大脑,越早越好

虽然无法完全避免阿尔茨海默病,但以下方法可显著降低风险或延缓发病
“地中海饮食”模式
多摄入鱼类(富含Omega-3)、坚果、橄榄油、深色蔬菜和浆果,限制红肉和精制糖。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如快走、游泳,能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分泌。
认知训练
学习新技能(如乐器、外语)、玩策略游戏(象棋、数独)。
控制“三高”
血压<130/80 mmHg,空腹血糖<6.1 mmol/L,LDL胆固醇<2.6 mmol/L
保证睡眠质量
深度睡眠时,脑脊液会清除β-淀粉样蛋白。
社交与心理
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及时治疗抑郁或焦虑。
治疗现状:延缓而非逆转

目前获批的药物(如多奈哌齐、美金刚)主要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缓解症状,但无法阻止疾病进展。2021年FDA批准的Aducanumab(靶向β-淀粉样蛋白)因疗效争议较大,尚未成为主流疗法。非药物干预同样重要:
● 认知刺激疗法:通过怀旧照片、音乐唤醒记忆。
● 行为管理:避免与患者争辩,用简单指令沟通。
● 环境改造:减少镜子(可能引发幻觉)、安装防滑地垫。
● LVA手术:创新术式——双侧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该手术通过重建颈部淋巴引流通道,促进脑内代谢废物排出,缓解神经炎症反应,从而延缓疾病进展、改善脑功能。
与传统疗法相比,LVA技术具有显著优势:
● 非侵入性:可通过耳部或颈部无创设备实现刺激,避免手术风险。
● 副作用少:低强度刺激对心率和血压影响微小,耐受性良好。
● 靶向性强:精准调控特定脑区,避免全身性药物副作用。
然而,该技术仍需克服以下挑战:
● 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的迷走神经解剖结构和功能状态可能影响疗效。
● 长期安全性:需进一步验证长期刺激是否会导致神经适应性变化。
● 标准化方案:刺激参数(频率、强度、时长)需根据疾病阶段个性化调整。
照护建议:关爱患者,也关爱自己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照护是长期挑战,需注意
● 建立规律生活:固定用餐、服药、活动时间。
● 使用提示工具:张贴大字标签、设置电子提醒。
● 应对异常行为:攻击性举动可能是疼痛或不适的表现,需排查身体问题。
● 照护者自我关怀:加入支持小组,定期寻求喘息服务。
随着脑机接口、人工智能与LVA技术的结合,未来可能出现更智能化的神经调控设备。例如,通过实时监测脑电波自动调整刺激参数,或联合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多模态康复训练。此外,科学家正在探索LVA对帕金森病、抑郁症等其他脑疾病的治疗潜力。
阿尔茨海默病的攻克需要多学科协作,而LVA技术的出现为这场战役增添了重要砝码。虽然前路漫长,但每一次科学突破都让我们离真相更近一步。对于患者和家庭而言,保持希望与科学认知同样重要——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终将找到阻止记忆流失的钥匙。
供稿|神经外科 邱瀚泽 牛弘川 孙凤侨
编辑&责编 | 业务拓展部 王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