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核集团招聘收到120万份简历"的热搜弹窗,击中了所有鸡娃家长的内心。据媒体报道,今年,中核集团约有1730个岗位缺人,预计录用人数约8000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刻,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仿佛在嘲笑:你倾尽所有培养的"牛娃",在未来的求职战场上,不过是一粒随时会被吹散的尘埃。

一、"教育军备竞赛"的残酷真相:你的百万投入,只是入场券

当中核集团的简历堆叠高度超过埃菲尔铁塔,当清北毕业生挤破头争抢街道办岗位,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教育投入的边际效益正在断崖式下跌。北上广深家长每年砸下20万培养的"双语牛娃",在求职时面对的可能是985本硕+三段大厂实习+两项专利的竞争对手。教育军备竞赛早已从"赢在起跑线"演变成"输不起的无限战争",琴棋书画奥数编程的十八般武艺,在HR眼中不过是基础配置。

二、学历通胀时代的生存悖论:我们正在培养完美的标准化零件

某985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电子屏上,滚动着触目惊心的数据:2023届毕业生平均投递简历87.4份,收获offer不足3个。当我们用补习班填满孩子的童年,用考级证书装饰他们的青春,最终得到的是一代高度同质化的"完美产品"。就像中核集团收到的百万份简历,整齐划一的985/211学历,精心设计的职业规划,连自我评价都像是同一个AI生成的模板。这种标准化培养的吊诡之处在于:越是追求完美适配企业需求的孩子,越容易在机器筛选环节就被批量淘汰。

三、撕裂的价值观:当生存焦虑掐灭了教育最本质的火光

海淀黄庄凌晨两点的灯光下,15岁的少年揉着发红的眼睛刷题时,他可能永远失去了仰望星空的好奇;陆家嘴的玻璃幕墙后,手握常春藤offer的姑娘在焦虑症诊断书上签字时,她早已忘记化学实验曾带来的悸动。我们正在用生存焦虑浇灭教育最珍贵的火种——对世界的好奇,对未知的探索,对生命的热忱。当教育沦为纯粹的利益计算,当童年变成简历上的数据积累,我们或许赢得了眼前的KPI,却永久失去了塑造完整人格的黄金时代。

站在教培机构倒闭潮的废墟上回望,那些被奥数题吞噬的周末、被英语集训占据的暑假,是否真的铺就了通往幸福的道路?当120万份简历在中核集团的服务器里沉默,我们或许该停下来思考:是要继续在这场没有终点的竞赛中耗尽三代人的积蓄,还是勇敢走出"鸡娃"的围城,让孩子重新学会在星空下奔跑,在泥泞中成长?教育的终极价值,不该是制造完美适配企业的零件,而是培养能够在不确定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生命韧性与精神自由的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