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问五台山弘愿老禅师:人的消极心理或阴暗心理是怎么来的,是与生俱来的吗?如果是业障造成的,怎么才能克服呢?
老禅师啊,以上问题你用几句佛经回答更好,因为正法是最通融圆满的。
五台山台顶的雪数月不化,弘愿老禅师立于千阶之上,看山岚如纱,听松涛若梵。阿弥问罢,老禅师以竹帚扫地,枯叶簌簌如絮语:“阿弥啊,你看这落叶,春日曾是嫩芽,秋日化作尘泥,何曾执着于形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的阴暗心理或消极心理,是以无明为种,外境为壤的。佛经有喻:人心如田,烦恼如种。众生自无始以来,执“我”为实,将贪嗔痴慢疑的种子深埋识田。正如《楞严经》所言:“由诸众生,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现代人困于信息洪流,如《百喻经》中渴鹿逐阳焰,将虚妄外境当作真实,遂令嫉妒如藤蔓滋长,怨恨似荆棘丛生。老禅师指阶前青苔:“此物生于阴湿,若移至向阳处,不过三日便枯。烦恼亦复如是。”
人的阴暗心理或消极心理,又是以三毒为薪,业火成焰的。《俱舍论》云烦恼生起三要素:烦恼种子、外境诱发、错误认知。恰似古寺铜钟,锈迹(种子)本不碍声响,然风雨侵蚀(外境)、无人敲击(认知),终成喑哑。曾有居士问临济禅师:“如何断除嗔恨?”禅师反问:“汝手中斧头,可曾自砍其柄?”众生常以“他人之过”为斧柄,却不知挥斧者正是自己。《大乘起信论》明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怎样克服它呢?要以般若为药,戒定作引。佛陀于菩提树下证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此非消极避世,恰是破除我执的良药。老禅师取铜钵注水:“此水浑浊时,愈搅愈浊;静置片刻,泥沙自沉。”《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数息观如定海神针,念佛号似暗夜灯塔,布施时若春风化雨。昔有比丘修不净观,观想美食成脓血,嗔恚竟如雪消融。
菩提非树,明镜非台。《维摩诘经》载:“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老禅师笑指云海:“阿弥啊,你看那云卷云舒,可曾在空中留下痕迹?”现代人常将“积极心理”与“消极心理”对立,却不知《中论》早言:“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接纳一切情绪如观四季轮回,转化烦恼如炼金成器。正如《坛经》所示:“佛法是不二之法。”
雪落无声,老禅师以袖拂去一块坡上积雪,露出下方青石:“阴暗从何而来?从你认定此处必有光明说起。”阿弥恍然:原来烦恼与菩提本是一体两面,恰似莲花出于淤泥,明月映于暗夜。心若澄明,何惧云遮雾绕?风过林梢,松涛声中隐约传来偈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大智度论》云:“心为法先导,意是烦恼本。”《法句经》言:“心为形主,神为形使。”《金刚经》偈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消极心理或阴暗心理,非与生俱来,乃因无明遮蔽本心、执取虚妄外相而生。业力如风,助长烦恼种子现行;若能以般若智慧观照缘起性空,则阴霾自散。
观心见明灯,照破千年暗。天天念能量偈,稽首顶礼至尊诸圣为众生祈福:南无阿祖太上老君!阿弥陀佛!六时吉祥!阿观自在,日日好日!行善积德,越来越好!南无阿弥陀佛,一切变得越来越好!但愿一切如你所愿!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阿观自在,菩提萨婆诃!阿观自在,南无观音观自在菩萨!南无观音观自在菩萨!………
(李松阳2025公历0413《非常财富》第02875篇 阿弥闻道第10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