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我市汉江畔出土了一块篆刻有“鄂城书院”字样的古砖,这是我市有关鄂城书院建筑的首次实物发现,填补了此前实物资料的空白,让原本在文字记载中略显单薄的历史瞬间立体鲜活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土古砖,“鄂城书院”四字清晰可辨

古砖缘何现身汉江畔?鄂城书院有着怎样的兴衰过往?它出土后保护情况怎样?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如何携手同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展开了深入探访。

意外之喜:古砖惊现汉江畔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历史遗迹常常以出其不意的方式重现人间。

4月1日上午,在我市滨江公园(二期)工程建设现场,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航道段工作人员罗雄像往常一样进行土渣清理作业,不经意间,在废土渣内发现一块坚硬“石块”。起初,大家都以为是普通石头,待清理出来才察觉它形状规整,表面还有刻字。

“当时我就断定这绝非寻常之物,表面有明显人工凿刻痕迹,肯定不是普通建筑废料。”罗雄回忆道。他随即向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负责人朱军报告了这一发现。朱军意识到事情重大,立刻赶赴现场查看。经仔细辨认,砖上“鄂城书院”四个大字引起他的高度警觉。“我虽不太懂文物,但也知晓鄂城书院在本地历史上声名赫赫,这块砖说不定大有来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鄂城书院”古砖发现位置(红圈处)

为谨慎起见,朱军立即联系了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及市博物馆(市文物保护所)。接到电话后,市博物馆立即组织专业专班奔赴现场。经精准测量,这块古砖长30cm、宽19.5cm、厚9.5cm,重10.95kg,正面“鄂城书院”四个大字古朴苍劲、清晰可辨,其余部分为素面,砖体两头侧面有明显残留石灰痕迹,正面上部有破损。

市博物馆副馆长余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第一时间对这块古砖进行了初步鉴定。从材质、字体风格及保存状况综合判断,它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极有可能与历史上的鄂城书院紧密相关。”随后,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将古砖带回博物馆,展开进一步研究与保护。

鄂城书院:从兴盛走向消逝的文化印记

“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仙桃沔城镇漕河街与仙桃石码头,都矗立着颇具规模的鄂城书院。”余立向记者缓缓讲述,“但随着历史的变迁,鄂城书院已悄然隐没在历史长河中,如今仅存于泛黄书页的文字记载里。”此次古砖在我市首次现身,恰似一道亮光穿透历史缝隙,为本地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全新实物依据,填补了长久以来实物资料匮乏的空白。

回首往昔,鄂城书院作为清代仙桃地区至关重要的教育机构,肩负着为科举培育人才、传播儒家文化的重任。它的存在,尽显当时仙桃(沔阳)文风昌盛之景,是江汉平原文化教育版图的关键一环。直至解放初期,鄂城书院仍在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1950年土地改革浪潮冲击下,无奈被拆除,化作历史记忆。

“这次‘鄂城书院’古砖的出土,对深度还原清代仙桃社会风貌与文化传承意义重大。”余立进一步解释道。尽管鄂城书院实体已不复存在,但其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从未被时光掩埋。清代黄锦垣、杨廷芳等文人雅士曾为其挥毫题词,留下诸多珍贵诗词楹联。如今,“鄂城书院”古砖现世,让人们对这座消失的建筑满怀遐想与期待,也为研究本地教育史和建筑史提供了难得实物资料。

“这块古砖的发现,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研究鄂城书院历史的全新大门。”余立难掩激动,“通过深入探究,我们有望全方位、细致入微地洞察当时社会风貌、文化传承脉络以及建筑工艺的独特魅力。”

古砖的出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点燃了市民对历史文化的热情。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过去对家乡历史文化了解不多,此次古砖发现,让他们对家乡历史有了全新认知。

“以前觉得历史遥不可及,看到这块古砖,才惊觉历史近在咫尺。它让我对本地历史文化兴趣大增,我也想深入了解家乡过往。”市民刘先生由衷感慨。

文物价值与保护:传承历史的责任

在城市化高歌猛进的进程中,文物发掘与保护始终是关键课题。随着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片片新区日新月异,土地大规模开发,文物出土机会增多,面临破坏风险也与日俱增。

“此次文物发现与顺利移交,既彰显我市城市建设中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得益于各部门紧密协作,也有力证明城市发展建设与文物保护并非水火不容,而是能够相辅相成、和谐共生。”市博物馆业务部主任严红媛介绍,从工作人员发现古砖后的及时上报,到文物保护所迅速响应,再到博物馆精心保管与研究,每个环节都饱含大家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与保护意识。

“目前,针对古砖的系列工作正有条不紊推进。学术研究方面,我们联合文史专家,结合地方志深入考证书院具体位置、规模及历史沿革,全力深挖古砖背后历史渊源。科学保护上,已完成古砖清理、加固与防腐蚀处理,确保其能长久保存,近期还准备制作拓片。未来,这块古砖将在博物馆新馆展出,届时结合图文资料,向市民讲述背后故事,实现公众展示。”市博物馆馆长别享兵表示。

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馈赠,承载特定时代文化、艺术、社会风貌等诸多信息,是城市记忆的鲜活载体。

展望未来城市发展,我们期盼更多历史遗迹能被发现与保护,让这些珍贵文化遗产成为沟通古今的桥梁,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此,特别提醒各工程单位,施工过程中务必增强文物保护意识。一旦发现疑似文物,应立即停止施工,迅速上报相关部门,为文物保护抢得宝贵时间。

同时,呼吁广大市民朋友,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类似遗迹遗存,请第一时间拨打市博物馆联系电话:0728-3600889,及时反馈信息。

声明:本公众号未标明原创的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之用,不用于商业行为。如有侵犯了企业、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联系删除。本公众号发布的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仙桃周刊融媒体记者 刘楚辉

责编:周方婷

编审: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