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铜山,位于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区宝华山的东北,在312国道北侧约l.5公里,距隆昌寺直线距离约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历史上因产铜而得名。
铜山不仅产铜,山上及周围还出产优质的汉白玉石料,部分带有墨色纹路的石材完全可以与云南大理石媲美。隆昌寺铜殿的基台全部为这种石材雕刻砌成,南京周边古代高等级建筑基础、门磴、大门两侧的狮子等大都采用了这类石材。铜山西侧山峦有一处千层石崖壁,形状奇特,堪称鬼斧神工。山上另有太湖石分布,较宜兴等地出产的品质更高,俗称“白太湖”。附近的商贩将山中“白太湖”略作加工,摆放在312国道两侧出售。
铜山蕴藏着丰富的铜矿石、优质汉白玉建筑石材、神奇的千层石与太湖石,一山共生四种石材,这在全国也比较罕见。铜山顶上几处开采矿料留下的崖壁,一面呈白色汉白玉,一面呈黑色铜矿石,相乎对应,绝妙横生。古铜山就是一个奇特的地质公园。
《宝华山志》载:“铜山在大华山北,崚嶒崛起,特立江介,昔产铜故名,下有龙王庙、龙王池诸胜”。山志收录了南朝文学家鲍照的一首诗《过铜山掘黄精》:
土昉閟中经,水芝鞱内策。
宝饵缓童年,命药驻衰历。
矧蓄终古情,重拾烟雾迹。
羊角栖断云,榼口流隘石。
铜溪昼森沉,乳窦夜涓滴。
既类风门磴,复像天井壁。
蹀蹀寒叶离,灇灇秋水积。
松色随野深,月露依草白。
空守江海思,岂愧梁郑谷。
得仁古无怨,顺道今何惜。
古玉泉寺
很多人说起“律宗第一名山”的时候,就想到佛教律宗祖庭隆昌寺,其实在铜山南侧山腰上还有一座寺庙——古玉泉寺。一个景区共生这两个佛教宗派,这在全国也极为罕见。据当地老人介绍,民国时期,蒋介石与宋美玲曾在玉泉寺住过。院内墙边至今还保留一个西式流线型浴缸,浴缸打磨精致,为水泥水磨石材质,是民国政府专门为宋美玲制作的。玉泉寺因泉而得名,旧称玉泉庵,也称铜山寺。玉泉寺现存有类似四合院的明清建筑,虽然屋顶结构残塌,但框架还在。“铜山玉泉禅院”汉白玉匾额为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丹徒书画名家茅元辂题,徽州名士郭汝砺写。
明代正统年间,句容人、刑部郎中谢璘撰文的《玉泉寺记》碑文记述:这里旧有玉泉庵,元代末圮废。泉水自西北而下,经殿北流自东南,若虹,故名玉泉。洪武丙寅(1386年),苏州慧岩禅师来山结庐为庵,誓恢复玉泉庵。慧岩清修苦节,于是达官长者慕其高风,施舍积有岁月,遂营大殿,很多信徒皈依。可惜慧岩愿望尚未实现,圆寂。宣德已酉(1430年),弘慈普应禅师的弟子百川上人来山,感慨万千,再次修整禅林,又新建天王大殿,较往昔焕然一新,遂后上表申请,勅赐金书额匾“玉泉禅寺”。正统五年(1440年),百川上人给僧众授度牒。至今玉泉寺还有一大型御制碑三段碑头残块。
玉泉寺原有建筑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光绪时期又重建,至今大部分建筑倾塌。近年来,在句容市宗教局的关心和支持下,部分建筑得到了恢复,历代高僧的墓地塔林得以修整。谢璘《玉泉寺记》中有“三世正传”的记载,现已整理出第六世到第三十二世临济正宗的高僧塔林与碑刻,大量散落的汉白玉建筑基础与构件也已集中备用。
2013年4月20日举行了玉泉寺佛像开光日,由隆昌寺心平大和尚主持开光仪式,各地赶来参加开光仪式的僧侣信徒及游客数以千计。殿前香烟缭绕,烛火辉煌,诵经礼拜的气氛隆重而热烈。
古采矿冶炼场
1950年,句容史志专家蔡竹友先生在铜山山腰的“石门”前发现了一口积满了清水的深井。后经蔡先生考证,发现这是一口前人采铜的竖井,但何年开掘不详。侵华日军曾在这里强迫中国劳工掘过铜矿石,日寇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无力过问此矿,这口井也就报废了。
198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南京专家揭开了隐藏在铜山深坑的惊人秘密:这是一千多年前的采矿场。当年,南京市博物馆、地矿研究所与江宁有关方面成立领导小组,发掘句容与汤山交界处的伏牛山古采矿场。考古结束后,专家们临时安排了铜山考古。他们在铜山一古人开掘的巷道口发现了巨大的废石堆,那里残存着许多冶铜后弃置的废渣。这个古矿场的采空区长约20米、宽约15米、高约10米,也就是说古代的采矿工从此共采掘出约3000立方米的铜矿石。显然,这里曾经有过一个规模甚大的古代铜器冶炼场。
专家们根据矿洞石钟乳生成的状况,经反复测定与考证后认为:这个古铜矿的开采年代当属春秋至隋唐时期。在古玉泉寺的大殿后面山坡上,目前依然可见到两个古采矿场踪迹。一个坑道靠近山顶,前些年开采汉白玉石料时被封闭;一个坑道于寺后,由于山石滑落也被堵塞,坑道前堆积着大量古代开采铜矿的废渣。
当年参加铜山考古的专家给出结论:这个一千多年前的采矿场,用的是“分段法螺旋道”开采法。这种开掘工艺在现代采矿业中仍然比较先进。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西方国家瑞典才完成这一技术的试验到应用。古铜山的采矿大师所创造的开采工艺领先了西方千余年。
古“句容器”
《弘治句容县志》载:凤坛乡在治东北四十里,内有一十二里,二十九村。其中就有古代开矿冶铜而得名的“铜山村”与“铜冶村”。《乾隆句容县志》载:“铜铁,出铜山。一曰:出赤山。铜山有铜冶,今废”。又载:“唐天宝间至南唐后主时,于升州句容县置官场鼓铸,器物上多有监官花押。今学宫祭乐器品,尚有古铸”。
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一章中记载:“句容器非古物。盖自唐天宝间至南唐后主时,于昇州句容县置官场以铸之,故其上多有监官花押。甚轻薄,漆黑,款细。虽可爱,要非古器。岁久,亦有微青色者。世所见天宝时大凤环瓶,此极品也。”
南宋何薳在《春渚纪闻》卷九“记砚”一文尾中,云:“若贮水用,则双鱼隐然涌起,....至今句容人铸铜为洗,名双鱼者,用其遗制也”。近年,句容周边地区的古代墓葬时有双鱼铜洗出土。
元吾衍《闲居录》云:“三代古铜皆炼铜,为之非水土所蚀,体质皆重。宋南渡后古铜绝无,士大夫所用唯句容新物,已时铜复艰得,不能重厚俗。以古铜轻为贵者,乃句容冶工言耳”。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六,记载户部侍郎王俣言:“自艰艰以来,饶、虔两司鼓铸遂亏,而江、浙之民巧为有素,销毁残宝,习以成风。其最者,如建康之句容、浙西之苏、湖,浙东之明、越,鼓铸器用,供给西方,无有纪极”。
历代青铜器专著都将句容生产的铜器定名为“句容器”。在唐天宝间到南唐后主时的近二百年间,句容设有专门仿铸商周青铜器的官办作坊。宋以后直到清早期,“句容器”一直在生产。其主要特点是:胎体轻盈,纹饰细致,精巧玲珑,有的带有款式。这类仿铸青铜器多用于庙堂与官宦人家祭祀,在当时就比较珍贵,流传下来的很少。
根据铜山古采矿遗址的古铜冶炼场遗址以及历史文献,曾有文史专家断言:古玉泉寺区域,或许就是“句容器”的生产制作作坊。南宋大诗人杨万里诗:《谢丁端叔直阁惠永嘉髹研句容香鬲》就提到句容鬲式香炉就出自铜山,诗云:
元珍先生茁云孙,雪竹有节豹有文。
染云作句本天巧,镂冰生花无手痕。
鵷鹭行边旧联翼,天禄阁中今独直。
半竿淮水将渠归,一笑荆溪岂人力。
赠我阿泓非姓陶,木家居士漆园曹。
急呼陈玄导黑水,花晕千层吹海涛。
句容铜山捣金屑,幻出羽渊三足鳖。
两耳踰肩一腹皤,解吐黄云香刮骨。
双珍投赠感故人,秃翁有笔今无神。
杯水慱诗元不直,酱瓿覆却那作嗔。
阿泓处分蛛丝里,延置铜君居上坐。
煮茶剥芡对炉薰,遮莫白驹隙中过。
古树木
玉泉寺附近的植被极其秀美。寺院西南有数百亩苍翠的竹海,大的粗如碗钵。寺院前有成片自然生长的樟木林、橡树林,形成了一坡一景的奇妙景观。在樟木林与橡树林之间生长着许多鸡爪树,鸡爪树又称拐枣,经霜后可食汁,味甚甘,山民们将其加工成土特产出售。
尤其令人震撼的是,寺院周边有四种名贵珍稀树木:
一是五棵高大的古银杏树。它们依次排开,在炎炎夏日扇形枝叶尤如巨大的伞盖,树阴下凉爽怡人。最大的一棵胸径为一米三,比较同类银杏,推测树龄约在600年左右。日寇在铜山掘铜矿的时候,曾想砍伐古银杏树,至今最大的银杏根部还留有斧凿痕迹,当地人称作:带伤疤的银杏。
二是寺内有一株树龄应在三百年以上的小叶黄杨。黄杨亭亭玉立,形如迎客之姿。其品种为瓜子黄杨,生长缓慢。大一点的树多呈扭曲状。黄杨自古不用来打家具,古代家具行业中有俗语称:黄杨无大器。其木料常用作雕刻摆件与镶嵌工艺。这株黄杨胸径超过20公分,在苏南地区极为稀有。
三是寺前两株生长数百年的木瓜树。它可以药用,也是古人提炼香精的原料。春暖花开之时,树皮呈绿与红色块状交错的斑纹,酷似一条条火赤练蛇,相传这就是杨门女将故事中穆桂英挂帅使用的降龙木。木瓜果实成熟后,果皮非常象梨子(也名木梨),但质坚硬,不好生吃,偶有人以为梨,一咬梗牙,于是有了句容谚语:拿着木瓜当香梨。木瓜也就成了取笑别人傻瓜的意思。玉泉寺原有三棵木瓜树,其中一棵失窃后被公安追回并移栽玉清广场。
四是竹海深处有野生宝华玉兰分布。
玉泉寺院内曾有一棵400年的桂花树,前几年枯死,甚为可惜。
古代佳话
古铜山遍地都是宝,有道是:地灵当会出人杰。据《弘治句容县志》记载,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句容同期登科的进士有三人:一是曹义(后白曹村人),官至史部尚书;二是高志,官至提学佥事;三是谢璘(古凤坛乡谢墅村人),官至刑部郎中。县志还收录有礼部尚书王英为谢璘撰的《刑部郎中谢君墓表》,大意说:谢璘字彦奎,富家子弟,生于洪武丙寅(138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六七岁能与宾客对答如流,垂髫之年深得乡学汪永大先生重爱,常夸其为谢家芝兰玉树。县令朱彤闻听面试以诗,谢多语出惊人。朱县令视为奇才,命人安排其学业。谢刻苦读书,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一举夺魁。谢璘于正统五年(1440年)五月丙寅卒,得年五十有五。其同门友吏部员外郎曹义哭之哀,又力为治丧事,又状其事行属余文表其墓。谢璘去世后葬于宝华山麓。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