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中考几大悬念终于揭晓,升学规则发生根本变化。
中考新政与此前发布的“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形成了一套组合拳,共同指向两大核心目标:
“教育均衡”和“降低焦虑”,主打让牛娃和普娃都有盼头。
变局面前,大多数家长一要帮助孩子修炼内功,牢记金庸老爷子《九阳真经》里的那句“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二要对最新的教育信息差心中有数。
比如,今年中考新政最大的受益者,除了名校教育集团的“凤头”,可能会是优质初中校的“凤脖子”和一般初中校的“鸡头”。
为什么这样讲?哪些孩子需要调整策略?家长又该如何调整择校逻辑?具体内容一起来看——
校额到校的变化和猜想
为什么说优质初中的“凤脖子”和一般初中的“鸡头” 将成为中考的宠儿?
这得从校额到校的政策变化和可能的落地形式说起。
变化一:全员享受校额到校
2025:将全市优质普通高中不低于50%的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校
2024:将全市优质普通高中不低于50%的招生计划分配到一般初中校
今年是北京初中“全员享受校额到校”第一年,这意味着包括民办校在内的所有初中,均享有校额到校资格。
变化二:校额到校降低录取要求
2025:校额到校总成绩≥430分,占中考总成绩84.31%
2024:校额到校总成绩≥570分,占中考总成绩85.07%
不要小看今年0.76个百分点的降幅。在各区中高分段相对密集的情况下,即便一分之差,也能让更多学生享受到校额到校的红利。
至于家长们最关心的各所初中校今年究竟拿到多少指标,这个还要等待官宣。
但我们结合以往的分配思路,大胆提出了一个猜想——今年校额到校总计划数或将小幅增加。
如果一般初中校的计划不变,再拿出一部分计划分给优质初中,那么今年的总计划数将会增加。
需要提醒的是,各区校额到校的分配规则可能存在差异。
具体来看,东城的校额到校计划,可能会向一般初中校倾斜。据东城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去年6月发布的《东城区初中入学电脑派位21问》显示:
此外,网上热心家长分享了西城部分学校2025届校额到校数据。大体来看,一般初中校校额计划数大概占年级总人数27%左右;新增的优质初中校校额到校计划数,大概占年级总人数的17%左右↓↓↓
向下滑动查看
当然,以上推测仅供参考,最终方案还要坐等官宣,京城教育圈将会持续关注。
哪些孩子先受益?
第一类:优质初中的“凤脖子”
有一说一,优质初中的“凤头”们,人人手上抓了一副好牌。
这些头部学生,既可以选择集团直升、特长生计划、市三好直升等,也可以放弃校额到校,在统招批次冲击更优质的高中或者实验班,还可以高中转轨国际部,将来出国留学。
当头部学生选择了其它升学方式,原本处于中上游的“凤脖子”将会自动补位,学校整体进入优质高中的人数也会水涨船高。
第二类:一般初中的“鸡头”
不得不承认,在东西海朝等教育强区,一般初中校的头部学生,也是北清的“潜力股”。
以下是热心家长分享的去年从其他初中校考入北师大实验,并最终进入北清的人数↓↓↓
这批小升初“掉坑”进入普校的牛娃,除了之前就有的校额到校机会,现在又有了集团直升机会。
再加上校额到校遵循的是校内排名,目前处于一般初中头部的这一批孩子,未来择校自由度将会更大,择校压力相对也会更小。
第三类,全面发展,尤其是体育满分的学生
全面发展好理解,因为语数英物政五科,有文有理,一门明显瘸腿也会影响整体表现。
而体育满分的孩子,在校额到校排名上有什么独特的优势呢?
敲黑板划重点了!京教君提醒各位家长——
中考成绩 ≠ 校额到校成绩
校额到校,有自己的计分方式。
校额到校分数计算公式:中考文化课总分*70% + 综合素质评价*30% + 体育成绩
所以,计算校额到校的成绩时,文化课的分数按照70%计算,而体育分数则是按照100%计算。
举一个直观的例子。
小A:文化课440分,体育45分,中考总分485分
小B:文化课434分,体育50分,中考总分484分
如果走统招录取,小A比小B高一分;但是走校额到校,小B比小A高一分。
哪些孩子需要调整策略?
第一类:复制往年经验填报志愿的学生
讲真,校额到校全覆盖的第一年,各所学校的校额到校录取分,其实有点像是开盲盒。
优质初中校由于校内竞争激烈,优质高中的校额到校录取分,可能会高于统招录取分,从而出现“分数倒挂”的现象。
这时,新的博弈将会产生:有人倾向于退一步选校额,有人则是进一步选统招。
需要提醒的是,统招计划缩减,有可能会抬高优质高中的录取位次。所以,那些机械复制往年志愿填报经验的家长和孩子,今年可能会吃亏。
再次提醒考生和家长,今年统招的录取位次和分数线有可能会提高。这种情况下,能走校额的不妨早一点“落袋为安”。
毕竟,校额到校是“校内竞争 + 固定名额”,录取的确定性相对较大,有心的家长总能打听出中考的校内排名。而今年的统招批次是“全区厮杀 + 计划缩减”,录取分数存在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第二类:依靠单一路径升学的孩子
其实,早几年市教委就强调,北京高中升学将逐渐减少单纯以考分升学的人数比例,增加升学渠道。
随着2025年北京新中考改革正式落地,持续了三年的升学变革进入关键阶段。
“1+3”项目大幅扩招,特长生计划扩招,集团直升计划大幅增加……
旧时代终结,新变革登场。四通八达的“教育立交桥”已然建成通车。
第三类:基础学科相对薄弱的孩子
语数英三科作为刚需科目,承担着拉开区分度的任务;物理学科强调创新思维,试卷也有可能会上难度;道德与法治虽然开卷,强调的却是批判性思维、阅读能力以及快速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这些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思维品质的提升,需要在经年累月的自主探究中不断提升。
面对中考新政这盘大棋,家长也许要用田忌赛马的智慧来调整择校逻辑。
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就会发现,精准匹配,要比盲目崇拜名校来得更加重要——
“钝感娃”进入优质初中,可能会一鸣惊人,混得风生水起;
“敏感娃”进入一般初中,可能会不断收到肯定和赞美,进而强化自我认知。
原来,家长可能会考虑初中是否有校额到校;现在,所有初中享有校额到校,家长就需要从孩子的性格、师资情况、家校距离等多个方面综合做出选择。
既要看初中校的教学质量,也要摸清所属教育集团的培养通道。
当然,现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如此多元,孩子如果在某个领域天赋异禀,那么大概率在哪里上学,都不会沦为沧海遗珠。
说到底,教育这场马拉松从来都不是比谁先起跑,而是看谁能在适合的场地跑好自己的节奏。
就像北京地铁“上岸站”的寓意——在对的路线稳步前行,每一个乘车人,总能成功“上岸”。
文 | 京教君
素材来源 | 综合自北京教育考试院、太星初升高、老马说升学、京城教育圈等,由京城教育圈进行整理及补充
-近期直播预告-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京城教育圈」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 ★ 为了更好的我们
欢迎 | 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走之前记得点个“心心”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