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几乎每个孩子小时候都和妈妈很亲密,整天像“小尾巴”一样不停地围着妈妈转,嘴里总是甜甜地喊着“妈妈”。

长大后,情况却有了变化。

有的孩子依然愿意和妈妈保持良好的互动,有的孩子与妈妈之间却充满了生疏和隔离感。

英国著名儿童心理医生奥利弗·詹姆斯说:

父母的养育方式,决定了未来孩子和父母关系。

妈妈作为孩子接触世界的第一人,和孩子有天然的亲密关联,会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在观察了身边那些“跟妈亲”的孩子后,我发现他们的妈妈,都做对了下面这4件事。

快来看看,你是不是也在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几天,在超市排队试吃烤肉,遇到一对母子。

男孩闻着肉香很兴奋,不断问妈妈:“什么时候才能排到我,好想马上就吃啊。”

不巧的是,轮到男孩时,上一锅烤肉刚好分完,下一锅还需要等15分钟。

男孩眼见着失落起来,开始唉声叹气。

排在后面的我,暗自揣度:眼前的妈妈会不会不耐烦,责怪孩子心急和贪吃。

没想这位到妈妈兴高采烈地说:

“太好了,我们可以吃到新出锅的烤肉了,那味道可完全不一样哦。”

孩子的心情“多云转晴”,又满心期待地排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不禁暗暗佩服。

虽然是一件小事,孩子却能从妈妈的反应中吸收到一种思考方式:

接受事情的变化,在不如意中看到积极的一面。

这就是松弛感。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孩子就是父母情绪的接收器。”

妈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情,也决定了他如何看待不如意的事。

一个情绪松弛的妈妈,会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养成积极的心态,用更开阔的角度去看待事情。

电视剧《玫瑰的故事》中,女儿看到妈妈的艺术感很好,有些自卑地说:“我怎么就没遗传到你的艺术细胞呢?”

妈妈告诉她,每个人的天赋不一样,说着拿出女儿做的飞机模型,夸女儿:“看你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多强。”

女儿觉得,学习是世界上最不自由的事,妈妈引导她思考:

学习是为了自由,当你学会了怎么学习,就能想学什么就学什么,需要学什么就学什么。

妈妈的话影响着女儿,她从此不再畏惧学习,主动拥抱学业上的压力,奔向心中的自由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妈妈的情绪越松弛,孩子的内心越有力量。

遇到困难时,想到妈妈淡然的微笑,孩子就会卸下压力,专注解决眼前的问题;

被人吐槽缺点时,想到妈妈温暖的鼓励,孩子便会放下忧虑,转换看问题的角度。

妈妈的松弛感如同温暖的阳光,让孩子不再纠结于眼前的得失,精神世界变得富足而明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儿小学二年级时,提出自己坐公交车去上学。

我在“确保安稳”和“让她独立”之间摇摆不定,后来还是决定让她试试看。

坐公交车的女儿需要早出晚归,刚开始的一周,时间紧张极了。

早上我和女儿“紧密配合”,她起床,我给她穿衣服;她吃饭,我在后面给她梳头。

放学回家女儿常常是饥肠辘辘,进门就喊着要吃饭。

中途我曾暗暗后悔,觉得坐公交上学不仅浪费时间,生活也变得粗糙,但坚持一个月后,我发现女儿变得不一样了。

不仅起床、吃饭、写作业都变得迅速,还把自己的作息时间规划得井井有条。

以前放学去接她,她都是乖乖地拉着我的胳膊,安静地坐在车里,不喜欢和我交流。

现在回家就兴奋地和我炫耀:“我是不是很准时回家?今天我过马路的时候特别小心……”

滔滔不绝地给我讲一路上的趣事。

曾经费力想要解决女儿的磨蹭、拖延、没有活力等问题,如今很自然就改善了,我不由得感慨:

放手真的是“太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孩子来说,一定要适当给他们空间,他们才能成长。

在犹太人的谚语里,把子女比喻勇士手中的箭,妈妈是射手。

如果妈妈不放手,不管前面的目标有多美好,孩子永远都到不了。

而且越是舍不得放手,弓发射出去时,越容易偏离方向。

其实,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有一种生命潜能,他们会依靠这种潜能,自发成长,活出真正的自己。

而妈妈的放手则是对孩子的相信和尊重,相信孩子的潜能,尊重他们的成长需求。

被这样对待的孩子,会充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在犯错和纠错中越做越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乎网友@木子花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的女儿放学带回来一张皱巴巴的桌布,上面有一大片油污。

她笑着逗女儿:“你中午吃得很香嘛,桌布都馋了。”

女儿解释,这是同桌皓皓的。皓皓害怕妈妈责骂,塞在书包里好几天,也不敢拿回家。

女儿还说,有一次考试皓皓没考好,不想回家,因为妈妈说不想要“无能”的孩子。

孩子犯错后已经很自责了,可是回到家,妈妈也不接纳,他将无处可躲,真是让人心疼。

面对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有些父母选择批评,而聪明的妈妈却懂得包容孩子的错误,用接纳和看见,引导孩子在试错中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著名教育学家黄静洁讲述,有一次她和儿子去旅游,为了锻炼孩子,她把规划路线的重任全权交给孩子。

孩子兴奋地接过任务,仔细研究地图,最后决定步行前往景点。

可是他们走啊走,走了近一个小时还没到,原来地图上看着“近在咫尺”的距离,实则非常远。

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大部分家长会责备孩子:

“为什么不好好看清楚地图?用心规划了吗?”

黄静洁却没有这样做。

终于到达目的地时,看到儿子满脸愧疚,她微笑着对儿子说:

第一次做导游,你规划得已经很好了,我相信下次你会做得更好。

孩子当然知道是因为自己的疏忽,才让他们走了这么多路,但妈妈却没说一句责怪他的话。

他感激妈妈对自己的宽容,又回到信心满满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的成长免不了犯错,或是考试做错题目,或者吃饭洒满桌子,或是规划不够精准……

如果妈妈能包容孩子的错误,用接纳的态度去引导,孩子就会少一些胆怯,更愿意拥抱挑战。

妈妈做孩子的伙伴,和孩子站在一起去解决错误,那么错误也会变得微不足道。

对孩子来说,成长也在不经意间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遇到这样两个不同的妈妈。

一位妈妈和儿子边走边聊天:“宝宝走了这么远,真棒,我们到前面的冷饮店,妈妈奖励你好吃的。”

孩子欢呼着给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场面温馨无比。

而在旁边的花坛,女孩自己蹲在地上摆弄花,妈妈低头玩手机。

女孩摘下一朵花给妈妈看,妈妈只是说了句:“好,去玩吧。”

母女俩全程几乎无交流。

相比而言,第一个孩子一定比第二个孩子感受到更多妈妈的爱。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越年幼,思维越简单,他们只能感受到他们看到的,也就是父母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

妈妈经常对孩子表达亲密、积极互动,孩子便会觉得妈妈爱自己;

妈妈态度冷漠,孩子感受不到妈妈的爱,慢慢会与妈妈产生“心理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玫瑾教授说:

一个孩子会爱别人,首先是从自己的妈妈那里学到的。

孩子只有首先感受到爱,才能学会如何去表达爱。

霍思燕的儿子嗯哼被网友们称为“小暖男”,而他的暖,是在妈妈“爱的灌溉”中养成的。

霍思燕是一个很会表达爱的人,在综艺节目中,她因照顾一个和嗯哼小时候长得很像的弟弟忽略了嗯哼,嗯哼因此委屈不已。

她察觉到儿子的小情绪,又亲又抱地安慰他:

“我爱你,他只是像你,但不是你,妈妈是爱你的呀。”

这一句表白,让嗯哼感受到妈妈的爱。

他也在用自己的行为爱妈妈。

在吃完饭后收拾盘子和餐桌,不让妈妈操心;

会在妈妈想要摸摸他时,主动将小脸伸过去;

会亲自帮妈妈洗脚,心疼妈妈脚上磨出的伤;

会关心自己在妈妈肚子里时,她会不会很难受。

有句话说,习惯于爱孩子的父母,也会养出习惯于爱父母的孩子。

妈妈经常表达爱,孩子除了能直接感受到妈妈的爱之外,还会获得能量,乐于表达爱,获得对幸福的感知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心理学家威拉德·哈利指出,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情感账户”。

那些长大后依然“跟妈亲”的孩子,妈妈在他的情感账户中一定有着丰厚的“存款”。

妈妈的情绪松弛,让孩子学会遇事不纠结、不内耗,获得自洽感;

妈妈的相信和放手,让孩子有机会去体验成长的喜悦,获得成就感;

妈妈的包容和支持,让孩子变得勇敢,不畏惧失败,获得力量感;

妈妈不吝表达爱,让孩子也成长为“会爱人”的人,获得幸福感。

点个,愿所有的妈妈都能为孩子的账户中“多存钱”,让亲子关系更亲密、更融洽。

作者 | 时光屿

主播 | 佳音,十点读书签约主播。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